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名利场VS电影《名利场》

 水木年华138 2017-08-01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五十九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名利场VS电影《名利场》

2004年,美国电影《名利场》在中国上映。电影的女主人公贝姬出生于贫穷之家,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从那时起她就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贝姬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以色相引诱、巴结权贵豪门,不择手段往上爬。作品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贝姬在影片中展示给观众的形象是既不邪恶,也不善良,却非常富有人情味的立体感的角色,正是这样的普通小人物在名利场中丧失了自我。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名利场VS电影《名利场》

电影《名利场》剧照

老子笔下也有名利场。老子在第44章以3个反问句诘问世人,在名利与生命面前,哪个更重要?在得与失之间,选择哪个才是正确的?老子的诘问既有谴责当时社会环境的成分,又有提醒后人利欲熏心可能会丧及生命的责任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大意是功名与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与财富哪个更珍贵?得与失的选择哪个危害更大?

老子再次提出“贵身”的思想。在老子眼中生命高于一切,名也好利也罢都是身外之物,身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一旦过分看重名利,难免会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为达目的甚至会将生命也置之度外。老子对于名利一直持批评态度,老子在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百姓不过分看重名利,社会就不会有勾心斗角,就不会有纷乱。所以说,老子的反问其实就是肯定,答案就在诘问之中。

这样的实例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很多的,秦国名相吕不韦最初就是一名商人,为了高官厚禄,为了名垂青史,将已有身孕的爱妾送给秦始皇的爹,在秦始皇当政时期权倾朝野,可谓是费尽心机,最终还是被秦始皇逼死。

老子的贵身思想在其他章节也有阐述,老子在第13章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老子认为,如果君主能够像珍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珍惜天下,老百姓就可以放心地把天下交给君主管理,老子的观点是只有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才会珍惜其他的东西。

老子对于得失的态度是把握好“度”。人们总希望一生中得到的越多越好,最好不要失去。其实,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得必有失,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真理。在得失面前,有的人只想得不想失,有的人患得患失,有的人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断送掉生命。老子就此抛出重磅“炸弹”:以生命、家庭、婚姻、亲情为代价得到自己想要的,得与失哪个危害更大呀!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大意是过分的珍惜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过多的财富必然招人嫉恨,不得善终。

老子的眼光真是犀利,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结局体味这句话,感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代王朝的更迭,各种起义的爆发,一起又一起的革命,都是为了什么?人们最终在这些汹涌波涛的浪尖上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其中的酸甜苦辣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明白。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老子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名利会害人,得失也会害人,所以,人们处理名利、得失的最好办法就是“知足、知止”。学会知足,才会活得幸福、坦荡;学会适可而止,才能够平安、长久。

篡改一句名句以飨读者朋友,“名誉很可贵,财富价更高,若和生命比,两者皆可抛”。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名利场VS电影《名利场》

44章通行本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