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学生准备好,老师才会出现」

 timtxu 2017-08-01
我们在听法的初步阶段,是虚心学习讲法内容所传达的观念、知见,经由反复思惟与判断后,慢慢的转化为信受的认知。同样的课程与内容,经过多次的学习,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原有的观念都还是无法很快的转化,大脑原有的解知建构有待调整。但是经由反复的听解后,即能逐渐的掌握其中的讯息,由陌生到熟悉,能记住多数的内容,只是领纳不深入。最后,体会由浅转深了,自能豁然通达。
当深入了解传法者传达的法义后,我们听同样的课程时,注意的重点是传法者的表达方式:在何种场合,用何种方式,当中有何优点,传法者的用心何在,都有不同的发现与体会。这时我们不只是学习传法者言语讯息,是进一步的体会传法者的用意,体会传法者是如何在现前因缘,呈现智见与大用。
接着,我们才能见贤思齐,反省平日的心态、动机及作为,自发的检讨自身的心境、心量。这即是起惭愧,不放逸。
因此,同样的课程,重要是在善、不善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深入,也可能连表面的讯息都学不全,却以为自己聪慧无双,肤浅的以为当下全懂了。
若能够放下既定的成见,「即现前,看现前」的认真了解与学习,必定能看到当前满园的芳草,可以在不完美的现在发现宝贵的内容。
反之,若是从自身的理想、需求、兴趣或既有的想法,面对当前的人、事、物,那想要有突破的发现,多数是缘木求鱼而不可得。
因为全凭当下的理想、需求、兴趣、心境为准的看事、看人、听法,只能说是还没准备好要学习。若是学习的准备都尚未准备好,任何可贵与美好的经验呈现在当前,还是学不好,所以「当学生准备好,老师才会出现」。
老师不必是高人、高僧,当心态准备好,处处有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