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打电话”说开去

 GXF360 2017-08-01

●肖进强 黄建宏

《打电话》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笔者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做了如下尝试。

一、更新理念,解读教材,优化设计

大多数五年级学生有过打电话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研究学习。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

教学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2016年秋,孝南区举行小学生运动会,我们学校五(1)班15名同学将在黄老师的带领下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周六上午,黄老师要打电话确认队员到位情况。如果你是黄老师,你应该怎么打电话通知这15名同学呢?当有学生提出可以“一个一个地通知”时,教师提出疑问: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一个一个通知,需要多少分钟?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怎样打电话更加节省时间呢?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案:一是分组同时通知;二是全员参与通知(可以用“□”表示老师,用“○”表示学生,第几分钟就标上数字几)。

处理后的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开放性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水平。如:当学生提出分组同时通知的策略时,有分3组的,有分5组的,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先多后少的,有先少后多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方法比较好,为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思路?当学生发现还可以全员通知时,教师提醒学生思考,具体实施中怎样才能高效完成任务。学生思考后发现,需要事先制定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让老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确接到通知后,按照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这样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此外,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倍增原理”,教师还补充了这样的练习:“山坡上的一棵小树有两根树杈,每隔3年,每根树杈会长出两根新的树杈,15年后,这棵小树上一共会长出多少根树杈?”学生在思考、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该原理的理解。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