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的崛起时间正是在马家窑文化退出的时期。齐家文化以玉器和陶器而闻名,其中玉器文化的突然兴盛,似乎毫无预兆。之前马家窑文化并无深厚的用玉文化,只是作为工具等稍有应用,包括绿松石片状的使用。但有个现象不能忽视,甘肃青海等地产玉,在石器时代中原地区所用玉,很多都有马家窑文化所包含区域甘肃和青海的玉料特征 ---仰韶文化早期玉铲 ---庙底沟二期文化玉琮 ---陕西龙山文化玉琮 ---陶寺文化玉琮 而就如最近学界所认为,甘肃等地玉料也是夏、商、周、汉主要的用料之一。(参看《收藏见证历史》玉器篇有关黄河流域的内容) 作为仰韶西迁而兴起的马家窑文化,尽管他们并不属于用玉的文化,但开采玉料并通过黄河及支流运往中原地区的可能性很大。而这也是马家窑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保持长期联系的重要机会之一,包括和崇玉的受良渚文化影响的陶寺文化,长期的联系有助于了解中原和等待机会。而最终马家窑文化又回归中原,建立夏,并开始用玉。 如果说玉石是马家窑文化回归中原的利器之一,那陶器和青铜器则是另两件利器! 陶器作为重要的礼器,传达了蛙文化,鸟文化及生殖文化等,团结了部族,发展了经济,大量增加了人口。蟾蜍是五毒之一,夜间行动,善于埋伏和突袭,事实上,图腾文化对名族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这件青铜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件青铜器,前5000年,马家窑文化!冶炼技术领先! 三大利器保证了马家窑文化有足够的实力问鼎中原!而权利与更多财富是永远的追求。 齐家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开采玉石并粗加工,继而运往中原地区,这很符合逻辑,并且以现在考古发掘情况看,齐家文化玉器是唯一的墓葬外玉器远多于墓葬内玉器的远古文化!同时受中原文化影响,齐家贵族开始用玉,这也顺理成章! 齐家文化玉器做工较为粗旷,很少有纹饰,造型以璧,琮为主,也有比较精致器物(可参看《收藏见证历史》(1-12))。 ---齐家璧最多,斑斓多彩的齐家璧做工粗旷,透着深深的古拙之感。 ---齐家多璜连璧,这类形式在庙底沟二期和陶寺文化也有发现,璜两头各有孔洞,可以以绳连接。这样的使用方式类似北阴阳营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双联璜,代表了部落的联合。齐家文化显然不是孤立的文化,应该有强有力的联盟,是马家窑文化?或者就是夏王朝! ---非常经典的齐家玉琮,典型的甘肃透闪石料,由僵皮,糖色和玉肉组成,僵皮里大量牛毛纹。整体造型朴拙大方。 ---比较少见的精致玉琮 事实上齐家玉器基本无纹饰,同时又多是传统式样,没有表达祭祀主题,这在整个文化期比较另类。也许一方面很多玉器是作为粗加工玉材,另一方面应该是对夏(马家窑文化)的妥协。也不排除一种说法,良渚,石家河等文化的贵族被放逐在此,他们仍然用玉,但不能再通过玉祭祀他们的图腾!在齐家玉上,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自然之美,多彩的世界! 齐家的陶器同样丰富多彩 ---齐家文化彩陶。泥质橙黄色陶,紫红色彩。这是齐家很有特色的泥彩色。 齐家彩陶较少,大多为无纹饰陶。齐家彩陶的特色在橙黄色陶泥,紫红色彩。且相比马家窑文化,泥质更细,器型更规整挺拔。而纹饰明显继承马家窑文化马厂风格,多三角形,矩形网格纹,是蛙图腾的符号。也有鱼图腾,鸟图腾等少量形象。 ---在宁夏齐家文化,多鸟形泥塑,形象栩栩如生。 很明显。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渊源很深。而齐家文化尽管有一些礼器出土,但大多不能让人有强烈的图腾崇拜的感觉! 四坝文化(前3900~3400年)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一直至新疆哈密盆地 ---墨玉杖首,通体抛光,光素无纹 ---玉斧,通体抛光,光素无纹,无刃,无使用痕迹,应为礼器。 ---玉凿,无使用痕迹。前半部分制作细腻,凿首未加工。 四坝陶器也多马家窑文化纹饰。 四坝文化礼器多工具类,非军事化,在奴隶制开始成为主体的夏时代,这更像是流放劳动的场所。夏流放三苗于三危,也许真的不是传说! 马家窑文化的消失,明显不是被更强大的文化代替,相反,显示出的是整个黄河上游,中原西部,更似夏的后方。 西南部: 四川盆地宝敦文化(前4500~3700年)成都平原 这是一只由外迁入的部落,在成都平原八百年,仍然在不停的迁徙。他们是古蜀文化的源头! 都是由较软的蛇纹石玉制作,器型有璧,匕,流行于大汶口文化的锥形器等 这更像一只误闯入天堂的部落,远离了外界的喧嚣。 东南部: 台湾的卑南文化(参看《收藏见证历史》(1-8)) 同样远离了中原大地的震动! 很明显,在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曾经龙飞凤舞,热闹非凡的局面迅速归于平静。几千年部落的精神支柱,图腾崇拜和祭祀礼仪,在绝大多数土地上嘎然而止。这当然不会是禹会诸侯,开了个大会,就全体同意了!从原始社会的松散部落到奴隶制社会的强权转化在中国大地上是激烈发生的,是靠通过摧毁各个部落的信仰,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的(这只是历史的短时间),这样的局面当然不是所谓的部落联盟,而是切切实实的帝国形成,夏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