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戈为武——周人的战争观

 songsgt 2017-08-03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  李波

       政通人和,民心所向,历来是战争取胜的关键。三千年前,一个居于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古老部落——周族,在经过历代周王的苦心经营后,国力日渐强盛,终由一个蕞尔小邦发展成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强国,为以后灭商兴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字由止和戈组成,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治世武功。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周年之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心策划了《止戈为武——两周军事文化展》,该展览共分为“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我车既攻  我马既同”“匍有四方  我武惟扬”四个单元,展出涉及两周军事文化的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文物 320件,其中珍贵文物 168件,通过介绍两周时期的战争史、各类兵器和车马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军工科技、军礼等,穿插讲述两周时期的著名战例、重要将领以及背后蕴藏的军事文化、人文精神。

    两周风云际会,诸子百家争鸣,兵法谋略层出不穷。周人拥有雄厚的军力,但不崇尚武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慎兵思想开始萌芽。周人有礼,温良恭俭让的周人从不喜好战争,但绝不惧怕战争,为了一个礼乐文明的天下,两周的将士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守护一方安宁。

不战是为了战

    周人的墓葬中,会有被人为折弯的铜戈,这不是个“意外”,这是周人特有的葬俗。

    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领周族从豳地迁至岐下,历经三代,开创了一个王朝的赫赫辉煌。

    为什么会有这次大规模的部族迁徙?

    先看看当时的大环境——西北边地的戎狄一直对豳虎视眈眈,频频进攻豳地。为了换来一方安宁,豳的君主古公亶父派人送去了财物,怎料戎狄并不满足,又屡屡侵扰,想得到豳的土地和百姓。这里的人民被激怒了,纷纷要求与戎狄开战。

    上阵杀敌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古公亶父得知后,平静地告诉族人,“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的目的,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这里,或是在他那里,只要生活得好,又有什么关系?现在老百姓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 !”

    为了让百姓免于战事,古公亶父决定和家人,学他的祖先不窋一样,从豳移居到岐下定居。当百姓知道后,不远万里追随他而来。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一群人在岐下营建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

    古公亶父的迁徙影响深远,并不在人数多寡和路途远近,而是他在亡国的生死关头,表现出的人道观念与和平主义立场。古公亶父,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这次周人选择了不战!他们东迁避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活!

    在“ 月无月无周原 ,堇荼如饴”的肥美土地上,周族经古公亶父、季历、姬昌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周部族开始兴盛起来。这时的周族是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西岐。      

    子受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天子,他在朝中,罢免了忠厚仁德的老丞相商容,而任用奸诈的费仲、恶来二人执政,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各路诸侯纷纷离心,并为了满足私欲,从民间聚敛大量钱财,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为他修建“鹿台”和别宫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导致民怨四起。

    作为各路诸侯的老大哥,西伯侯姬昌为了百姓挺身而出,擎起伐商大旗,后因操劳过度而亡,其子姬发继承父亲遗志。

    二月甲子,东方未明,曙光未露之时,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在此地举行盛大的誓师,摆开决战架势。

    在发表激情洋溢的站前动员时,姬发引用了一句古语:“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就是说,母鸡是不在清晨报晓的。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衰败。现在子受辛,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

    商的末日到了!
    拂晓时分,牧野大战爆发。然而,本应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似乎根本没有出现,战场上,当周的勇士们以戎车冲入商军阵中时,商军将士放下手中的兵戈,加入周军作战。子受辛走投无路,在他耗费大量心血修建的鹿台之上自焚而死。

    这些只是《牧誓》中的记载,并没有记载年份,到了千年后的司马迁作《史记》时,只能把纪年上溯到西周末期的公元前 841年,武王克商发生在哪一年,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悬案。

    只有经历了战争,才知道它的残酷。牧野之战后,周人有了一个特殊的葬俗——毁兵!简单说,就是在死者下葬前,将用于随葬的青铜兵器人为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毁坏,再有意识地放置在棺椁或墓室的不同位置。2012年 6月,在宝鸡石鼓山的三号墓葬内,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多件被人为弯曲的铜戈,他们推断,这些兵器可能就是主人生前用过的兵器,损毁后作为陪葬品,而这座墓葬年代正是商周时期。有意思的是,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们考证宝鸡石鼓山商周聚落遗址及其墓地属于姜太公家族。

    在火药发明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之前,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以青铜铸造的戈矛剑戟、斧钺刀镞,运用了两周时期的金属原料及生产工艺。

    两周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周人在传统的戈、矛、刀、箭之外,还出现了戟、剑等新兵器,而作为防护用具的甲、胄、铠、盾,也更加华美。

战是为了不战

簋,铸造于西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其上的铭文这样写道:“唯六月初吉乙丑,在堂师戎伐郾,或率有(司)师氏奔追御戎于棫林,博戎胡……”
    这段铭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某年六月上旬,或在堂师驻防,淮戎侵郾地,或率领官兵抗击,追赶到棫林,与戎搏战,打败了敌人,斩获一百个首级,活捉二人,缴获盾、矛、戈等兵器若干件,俘虏 114人。同时出土的两件或方鼎与或簋铭文在时间、内容上相互关联,分别记载战斗前周王授命或率兵抵御淮戎和战斗后三个月周王对或的奖赏。

    一个以“周礼”治天下的王朝,为什么会把战争镌刻于青铜器之上,让这样的青铜器流传于世,西周想要表达给我们什么?

    先看看西周时期的军事力量。

    西周时期的军事发展,无论从思想、数量、制度还是对士兵的保护上,远比我们普通人想象到的要先进。

    周初,周王室保持着庞大的军事存在。西周军队从职责上分为两种,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两部共十四师,兵力达三万五千人。

    被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国,也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最重要的是,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实际上也属于整个周王朝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即使有诸侯国图谋不轨,其他诸侯也能在周王的召集下到京城“勤王”。

    除了政治制度上的保障之外,西周军队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畜牧养殖的发展,西周的军队中大规模出现战车,军队也以战车为单位,一辆战车谓之一乘,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冶炼技术的发展,让士兵不但得以用铠甲武装起来,战马全身上下也是遍布精美的铠甲。

    西周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与商代一样仍然称师,西周金文和《诗经》等文献中屡有提及。《周礼·地官·司徒》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按此,在师之下尚有旅、卒、两、伍等编制单位。

    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外,西周的军事思想也得以发展。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六韬》之外,同属中国古代十大兵书的《司马法》,相传也是在西周时期得以完善的。

    很明显,周人保持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存在,是为了通过战争,达到不战的目的。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礼乐治国”的理想才得以实现。

    还有一件青铜器,可以作证“以战止战”的思想,那就是史密簋。史密簋上的铭文这样写道:“唯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会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史密簋为西周恭王、懿王时器。

    器铭记载了周王命大臣与夷交战,取得长必大捷的事迹,说明这一时期,南淮夷的卢、虎不规规矩矩臣服于周,纠合杞夷、舟夷等方国,侵犯周王朝的东部,周天子命令师俗率领齐国的军队,命令史密率部族人及莱伯、夷周等军队,分别从左右两路进攻长必,结果获胜。铭文中的师俗即永盂和师晨鼎中的师俗、师俗父,五祀卫鼎中的伯俗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