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虑忘缘,只用心传:《南岳懒瓒和尚歌》赏评

 liuhuirong 2017-08-03
费闲歌.jpg


  懒瓒和尚是唐代高僧,又名懒残,法号明瓒,是北宗著名禅师普寂禅师的弟子。据《高僧传·明瓒传》记载,他性格怪异,举止,懒散,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意为众僧劳动,他则悠闲自在,即使受到别人的斥责,他也表现不出惭愧的样子,因此被人称为懒瓒。传记中又说:伊僧差越等夷,或随众斋食,或以瓦釜煮土而食,云是弥陀佛应身。说到他虽有时与僧众一块用斋,然而有时用陶钵煮土而食,自称是阿弥陀佛的应身。懒瓒和尚千唐天宝初年居衡山南岳寺为执役僧,性懒而食残,力大无穷,能推巨石,擒虎豹。曾以牛粪煨笋头,分一半给隐居南岳的隐士李泌吃,预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果然言中,懒瓒和尚由此名声大振。他常游集贤峰下的衡岳禅寺,挂锡数月或半年之久。后殁于集贤峰,后人在集贤峰下用乱石垒其墓,筑有仙残坟
  懒瓒和尚所作诗词并不多,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南岳懒残和尚歌》(又名《乐道歌》)。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懒瓒和尚绝虑忘缘,无事无求的精神风貌,而且还反映了他参禅悟道的思想主张。本诗就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在中国佛教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下面我们就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无事无求,直心道场
  《懒瓒和尚歌》所表现的思想首先是无事无求的修行者的生活态度,以及直心是道场的修行理念。诗歌百: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
  诗歌中说: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这几句诗表达了懒瓒和尚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无事无求的思想状态。他不仅对事情无欲无求,而且也从来不评论别人的是非恩怨。认为只要自己心地平直,自然可以少烦少恼,自己也会因此过得轻松愉快了,哪里还有闲心去评论和判断别人的是非曲直呢?
  懒瓒和尚认为,时序变迁,世事无常,我们没有必要经常为已经过去的事患得患失,因为过去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都已经过去了,你再去后悔也于事无补;对于将来的事情,禅师认为也不要去作各种打算和筹划,因为世事瞬息万变,未来的事情谁也把握不住。也许你现在将自己的将来安排得井然有序,但到将来,世事早巳发生了变化,你所筹划的各种计划都落了空。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只有过好现在的生活,人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这就是禅师所说的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
  懒瓒和尚在本诗中提到修行时认为,一个修行人首先应该心地平直,有了这个心性基础,然后再向内反观自心,彻见本性,你就能够入道。如果心向外求,骑驴觅驴,你就与道背道而驰,永远难以明心见性。所以,禅师说:过去已过去,未来犹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功夫、总是痴顽汉。 
  二、随缘处世,任性而为
  懒瓒和尚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凡事都希望随着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他愿意过少欲知足,事事随意而为的生活。懒瓒和尚在诗中说:
  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口。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
  僧人虽然脱离俗家生活,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还要过平凡人要过的衣食生活。只不过,他们不像一般人那样花费很多心思来为衣食谋划。作为出家人,他们多以化缘为生,从来不会蓄积很多粮食为将来作准备。他们每当饥饿之时,只管遇到饭便食用。而且他们的这种为维持色身而作的吃饭、睡觉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从不会有任何丢不掉的各种牵挂影响到自己平静的生活。
  懒瓒和尚还有一种平凡人的心态,他不像有的修行人那样,将为自己求得人天福报看得很重,而他的愿望竟然是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从这一点来看,懒瓒和尚对于佛教所推崇的因果报应思想都不太重视,而只注重自性的明朗。
  歌中接着说: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他清楚地了解,一般人会因此讥笑他懒惰、痴呆、迟钝,然而他相信丛林中仍有具有智慧的禅师会理解他,赞扬他的。他特别声明:自己既不愚痴,也不迟钝,这样做完全是顺应空寂无为的自性的。
  懒瓒和尚最喜爱过任性自然的生活,他认为出家人本来就应当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对平时的穿着也不必作太多的讲究,只要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因此,他在诗歌中说: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这就是一位禅者的生活态度。
  三、少言自度,无念自悟
  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劝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言语,因为言多必失,往往会伤害到别人,给自己带来麻烦。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少言别人的过失,多谈论自己的过错。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我是非,也能够使自己的道业增进。唐代的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宋代的慈受禅师也说: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祖师的言论是对后世修道人的最好警示。他们都认为,多言多语,只会误导学人,对他们达到觉悟是没有帮助的。这也是懒瓒和尚在诗歌中说的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的道理所在。
  懒瓒和尚认为,不要企图以自己的力量去超度众生,自己应当注重自度,只有在自己开悟之后,才能更好地度化别人;同时,也应当引导众生自己度自己。和尚主张,修行是一种修心的行为。一个人要想悟道,要学会照见自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当你心中无杂事挂念之时,才能做到自心清净,你才能够借助修行的功力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和尚在诗歌中说的: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无改变。
  懒瓒在这几句诗歌中以真佛妙性灵台代表自性、本心,认为自性、本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成就的,用不着向外边求佛、求法,执意地修持这种法门或那一种法门。真佛即佛性、自性,也就是法身,是无形体可见,无声音可闻,无踪迹可寻的。既然真佛不可见,那么执意地求真佛就是,是属于欺谩的行为。自性、本心何曾受渺小事物熏染、改造,它们本来就是空寂清净的。
  懒瓒和尚在诗歌中还说: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懒瓒和尚将我执作为一切烦恼的根本,主张彻底根除。然而他认为根除我执无须每天执意地读经、修行,而应当通过无求、无事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将它从自心削除。他所提倡的无事,本身就包含着不读任何文字,自然也包括不读经典,又何况是禅宗的语录公案。将人我这一烦恼根本从自心削除,也就做到与清净无为的自性契合,达到解脱。
  懒瓒和尚认为修行不是作刻意的修证,一个修行人如果作种种劳损体力的苦行作为修道的方式,还不如像平常生活一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诗歌中说,如果一个人不知疲倦地用功办道,有可能因为体力的不支而变得更加蒙昧。禅宗的很多祖师都主张,禅不在于坐,许多大智慧者的开悟则多是在穿衣吃饭、种地砍柴、扫地做饭等平常习见的生活中实现的。有时候,你如果刻意去寻求悟道,反而求之不得。正如《懒瓒和尚歌》中云: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举头见日高,乞饭从头喂。将功用功,展转冥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
  四、只用心传,回归自然
  懒瓒和尚在诗歌中说:吾有一言,绝虑亡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和尚的这几句诗歌是对禅宗修证方法的总结。他在诗歌中还表示,清净的佛性是超言绝相的,不能也无法借助语言文字表述,只能以心传心。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历代的禅师开悟时所感触到的境界,竟然是禅师当时心无所思,念无所想。有时甚至是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的绝虑亡缘的感觉。从心性的本性来说,既不能说它在人心之内,又不能说它在人心之外,说它大则大到无限,说它小则小如毫末,然而它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众生觉悟的依据。人的自性本来圆满成就,又何必靠外来的加工、雕琢和修饰呢!
  懒瓒和尚在诗歌中还充分流露出自己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对自己悠闲生活的怡然自乐的情怀。他在《懒瓒和尚歌》中云: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和尚认为世事如麻,永远也理不清楚。与其整天沉湎于杂事之中无法分身,还不如放下身心欣赏深山之中遮天蔽日的青松,碧水长流的河水等人间胜景。夜晚到来,山云为幕,夜晚的月亮为钩,更显出山间的空灵静谧,此时一个人以石头为枕,卧在藤萝下,没有世事的牵挂,也没有尘世的纷争,可以全身心地来触摸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轻闲和优雅,你会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诗歌中还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懒瓒和尚俯仰于高山白云之间,无拘无束,随缘任运,精神高度自由。他之所以有这种心境,是由于在山居生活之中,远离了尘世的各种烦恼痛苦,既不用朝拜天子等贵人,也不用羡慕王侯将相富丽华贵的生活,因为,这个人世上,官位和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没有长远的存在。这是和尚看破功名富贵后的淡泊心境。不仅对名利看透了,而且把生死也看得无足轻重,和尚认为,人来到世上,有生必有死,谁都难以幸免。这是禅者超越生死烦恼之后的豁达心态。
  在诗歌结尾,懒瓒和尚发出了水月无形,我常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的感叹。诗歌中描写了和尚在宁静的心境下,看到空中明月映到山溪之中,水中现出月的影象,虽虚幻非实,却也明晰皎洁,联想到自己生活在如此优美的山水之间,一年到头安宁清静;周围的景物无为自然,然而本体空寂,如同月影;想到这些,还是坐下来享受无事的清闲,春天到来,山上的野草自然青起来。这是一个禅者参透世事人生之后对生活的感悟。这种心境颇有王维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与舒适。
  这首诗歌全面表达了懒瓒和尚居住深山亲近大自然的生活乐趣,阐述了他对世事人生的真知灼见。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看破世事,心无挂碍的洒脱高僧的形象。诗歌更为主要的是阐述了懒瓒和尚对修行悟道的精辟论断。这些观点,对后世修行者具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再来重温懒瓒和尚的这首诗歌,相信能对我们为人处世和修行悟道有多方面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