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学医经历(二)

 为什么73 2017-08-05


《素书》讲: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子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确定了目标,一头专注进去、去践行、去修正、去完善,日复一日的完美练习,不用去计较得失,一切顺其自然,终会到达想到的境界。



话说得了皮肤病后,找了校内外的中西医都未能看好,便毅然决定自己自学中医。加之在上大学前本身有一定的阴阳五行的基础,就把中医学院的关于中医的教科书全部丢到一边去了,考试的时候才翻一下。其余时间在干什么?在看《黄帝内经》。


没错,就是看《黄帝内经》,当时把在学校图书馆能够找到的《黄帝内经》版本,各种注解、讲解,不管是古人的,还是现代人的都拿来看了一遍。然后反复的对比、揣摩,并写了很多读书笔记。当时发现各家的注解似乎各有优劣,就自己异想天开的注解了《黄帝内经》,注解到了《移精变气论》这篇,觉得有些不对,又把注解给全部烧掉了。



在大学的第一年里,每天都在读《黄帝内经》,虽然很多地方没有读懂,也不找不到人解惑。


比如我去问我的老师,合色脉应该怎么用?


诊断老师说她不懂。


我去问中基老师,九宫八风应该怎么用,也不会。


所以学《内经》是非常寂寞、枯燥的事,特别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但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磨砺,反而精诚之至,常于梦中遇人传授中医知识。这正是《管子》所说:“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


在这里,介绍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次我把一本经典古籍,读了一百多遍,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的内心经历过各种变化,有时轻狂、有时自卑、有时高傲、有时谦虚、有时平静、有时无奈、有时仿徨等等。其实当你真的潜下心来,把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以上,认真思考一百遍以上,写过一百遍以上的读书笔记,你就慢慢懂了这本书在讲什么,并非语言所能表达。(建议从《黄帝内经 太素》入手)



当我认真潜心下来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身上的皮肤病开始好转,基本慢慢变成白天发病,晚上没事了。这是个什么原理?


《内经 生气通天论》云: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这个清净,说的就是专注,当你精诚之至,专注于一事一物,很多问题都会得到改善或痊愈。



在大一的这一年的,主要读的书就是《黄帝内经》,基本每天不离手,虽然当时没看明白,但是现在想想总算有些眉目了。


我记得大学第一年寒假,回家的时候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任应秋五运六气七讲》,带回家中观看。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大概看了不下五十来遍,看久了发现这本书有些地方的解释还是有问题的。


通俗的来说:


《内经》讲的是天地人的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的疾病,而我们多数人都看成了天地病的关系,忘记了人的因素,人是什么?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里面的原理在后面会放到遇到的事情中去叙述,后文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