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感发热概念 中医学对外感发热认识及治疗如经方随证加减、针灸刮痧等多方面的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目前尚无规范的中医辨证体系和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这将不利于中医药在治疗高热急症方面的突破,应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12中医治外感发热大有作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通过多年临证实践,用实际验案展示了中医在急症方面的确大有可为,其对于外感发热的辨治见解独到,疗效显著,下录以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一名25岁的女性患者因偶感风寒未痊愈吃火锅时受凉,既则咽痛,2017年2月19日晨起发烧,39度,自拟葛根汤一付未缓解,中午口服乐松一粒,服后出汗,汗退38度;夜间39度,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一片,汗退后20日晨起体温39.2度。因此前患者有过类似发烧病史,持续高烧不退,连续五天左右,后查CT发现大面积肺炎,故此次比较谨慎。遂至医院检查血常规和胸片,均正常,被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即刻服医院制剂葛根汤一副,服后至中午体温无明显改善。20日中午请仝师面诊。刻下:高热,畏寒重无汗,头晕头痛欲裂,周身酸痛,咳有黄痰。处方:生麻黄30g,生石膏60g,芦根120g,葛根30g,前胡15g,荆芥9g,化橘红15g,生姜30g。每剂分4次服,每两小时服一次。 服半剂后,遍身漐漐微汗,3/4剂后体温开始松动,一剂退热至37.7℃,第二剂改分8次服,每小时服一次,睡着时未服,待服至3/8时,体温37.0℃,此后两小时内又各服一次巩固,至此热已尽退,全程仅用20小时,脉静身凉,病去神安,体温未有反弹。 3感悟:发热中对抗外邪的两种形式 发热,是人体对抗病邪的外在表现形式,既为人体受邪,又表明人体抗邪,中医谓之“表证”。人体对抗外邪的结果为两种,一是正盛邪衰,此时体温可不升高或轻度升高,此时就诊,医生会跟你说多喝热水,不要受凉,扛过疾病发病周期就好了;二是邪盛正衰,此时表现为高烧,体温常大于38度,恶寒怕冷,周身疼痛,此时就诊,医生会更多的嘱咐你关注体温,超过38度就吃退烧药,每6小时服一次。 PART 此外,仝师总结的治病思路要点如下: 1、重症感冒,一日一经,传变迅速,故一日一方 2、寒温并用 3、斩关夺隘(重剂起沉疴) 4、少量多次频服 5、中病即减或即止。 4葛根汤方义 该方重用麻黄发汗解表,使邪有出路,重用石膏60g以持续发汗,重用芦根120g以清热不灼伤阴液, 所谓重剂起沉疴,如此用大剂量,需果断及时,胆大心细,体温恢复正常后即止,根据症状重新辨证论治,是故需一日一方。佐以生姜寒温并用,调和药味,并兼顾温胃散寒。少量多次频服一是防止体温速退有留邪之弊,二是因麻黄量大可随时关注心率,三是可维持稳态的血药浓度。 5初起自拟葛根汤不效原因 一是剂量不够 二是服时不当,分两次服完一副药,没能维持住较高稳态的血药浓度。 6感冒的辨证论治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仝师认为感冒起病,大致有三,曰太阳,曰卫分,曰肠胃。其辨治要点: a 除恶寒发热外, 太阳头痛、身痛、关节疼痛; 卫分则或见咽痛、或见咳喘; 肠胃则或見呕恶、或見泄泻。 今之感冒,合病常见,太阳兼卫分或肠胃,或俱见,治又当合病合方。 对应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来看,感冒起病,主要有三条途径,均在粘膜: 一是皮肤粘膜(太阳麻黄葛根汤证) 二是呼吸道粘膜(肺卫之银翘散证) 三是胃肠道粘膜(胃肠型感冒藿香正气散证) 均为在表,故合病常见。 既有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又有咽痛咳喘以及腹泻呕恶,此时宜合病合方,仝师自拟方曰“三表汤”,常在葛根汤基础上加银花连翘藿香,多管齐下效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但是凡治病不可墨守成规,当以现下病证真实状态为经,以现代诊断的病理病机为纬,切不可拘泥于书本,拘泥于古人,应师古而不泥古,遣方用药含着今人智慧,方能真正发挥中医治疗急症的“神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