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已过大半,灸除病根的最后冲刺!

 培训班背包 2017-08-05

友情提示了~三伏天是艾灸人的节日,别以为今年有40天,时间长着呢。然而掐指一算,今年的三伏已然过了大半了,剩下的10几天里,此时艾灸1天能顶平时10天,浪费一天就是浪费10天!千万莫辜负了极佳的时机而空悲切。

三伏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一、三伏养生重点各不同

1、初伏:防中暑

入伏的头两日气温极高,因此初伏的保健重点在于防中暑,为三伏养生做准备。

2、中伏防湿邪

俗话说“热在中伏”,中伏的20天是三伏里最热的时候,而且是“湿热”。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多,散发出来的热量少,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了最高值。加之此时空气湿度大,所以中伏是“湿热交加”。

湿邪最易伤脾,稍不 注意就易留下病根,当然也是祛除病根的最佳时机。

三伏已过大半,灸除病根的最后冲刺!

3、末伏:躲老虎

末伏是立秋后,“秋老虎”正凶时。虽然暑热天已经结束,但“秋老虎”的余威不可小视,应注意预防“上火”,并注意清心安神。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要特别注意补水,以免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不适。

二、冷在三九、热在中伏,食疗+艾灸,一年不怕病

前面我们说过,7月22日—8月10日的中伏,是一年中暑湿最严重的时间,但也是艾灸去湿去寒的最好时期,此时地表吸收热量多,散发热量少,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艾灸效果也会越来越强。所以一定要多艾灸。

另外,湿热伤脾,搭配合理的食疗养生也是必不可少的。

艾灸关元、隐白、三阴交、承山、丰隆、阴陵泉可健脾益气,加速身体湿气的运化排出。

三伏已过大半,灸除病根的最后冲刺!

民间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中伏天吃汤面,吃后出一身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

另外,三伏饮食原则——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

三伏已过大半,灸除病根的最后冲刺!

三、三伏灸此穴最重要

体质虚寒之人不论何时,不妨多灸-灸肚脐。肚脐是人体最大的寒湿入口!中医认为“湿邪”郁结于肚脐周围,以肚脐为大本营,上游于面,下行于脚。

很多女性灸友问:艾灸后,肚脐里好多水,肚脐周围痒,起红疹、起泡了.....是咋回事?其实是,要么寒湿重,要么妇科问题重!因为妇科问题重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寒湿重。艾灸肚脐,不仅是有妇科问题的女性灸友要重视的,对身体虚寒的老年人和体虚瘦弱的小孩子都是首选的调养大法!

“神阙穴是任脉的的要穴,任脉总领人一身的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为经气的汇海;是经络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具有“上至泥丸,下至涌泉”之效力,能司管人体诸经百脉,分清浊而别阴阳,激发脏腑经脉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三伏已过大半,灸除病根的最后冲刺!

四、三伏这几种病一定要灸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

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肺俞穴、膏育俞穴;

中伏:取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

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三伏已过大半,灸除病根的最后冲刺!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

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

初伏:取百劳穴、肺俞穴、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风门穴、脾俞穴;

末伏:取大杼穴、肺俞穴、肾腧穴。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穴位可以在我们公众号底部查询~)

手机关注【艾灸匠心居】公众平台,可获取更多精彩灸疗资讯

功能:艾灸养生知识、在线灸疗问诊、穴位查询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