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不是对别人不抱有期望,就能更快乐一些?丨期望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 蘑菇心理  第204天 】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挪威的森林》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也会因为这些烦恼而体验到失落,或焦躁不安的情绪。有的烦恼原因很清楚,比如和别人有了冲突,或者自己搞砸了一件事情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烦恼,它很细微和隐蔽,往往只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感受中。

比如期望,我们经常说,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从心理学上说,人都有特定的心理惯性,只要自己在乎的事情不符合内心的预期,就会触发负面的情绪。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失落和难受,并不一定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而只是我们期望的那个事情没有出现。

你希望自己早晨醒来的时候,爱人已经准备好美味的早餐,放在你的床头,如果没有,就会感到失落;你希望自己难过的时候,ta能心有灵犀的打一个电话过来,温柔的安慰自己,如果没有,就会感到失落。

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情绪,有的人会采用这样一种应对方式:不抱有期望。我们都知道,关系始于期望,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都会不自觉的产生很多很多的期待。如果这些期望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感受到委屈、悲伤、甚至是愤怒。而被期望的人,经常也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很多的亲密关系,最后都是因为承受不了过高的期望,而最后分崩离析。

所以,很多人觉得,是不是不抱有期望,就能够避免失望呢?这种想法看起来有点不合常理,但是在某种情境下,确实是一种适用的办法。

比如有的人心理边界意识过于模糊,认为别人,尤其是身边亲密的人需要为自己负责。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人生幸福都是对方的责任。“我养你啊!”这句话听起来很动人,但是如果完全贯彻到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那么美好。

如果一方总是付出很多,一方则是享受这种期望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状态,随着时间变化,渐渐地会两个人都会感觉越来越疲惫。所有过度的期望,最后都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情境下,不对别人抱有过度的期望,是建立良好的自我边界所需要的。自我边界其实是一种意识,即意识到彼此是不同的,各自都是独立的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都需要把对快乐和幸福的期望建立在自身努力的根基上,而不是完全推给别人。

但是,如果对期望的控制过度化,甚至极端化,就很容易从心理边界的过度模糊滑向过度疏离的境地。比如有的人为了避免失望,干脆避免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感情中就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明明很喜欢一个人,但是当对方也开始喜欢自己的时候,就会一反常态的拒绝对方,然后逃离。

 “我可以喜欢你,但是如果你喜欢上我的话,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种情况看似矛盾又不合情理,其实一部分原因就是承受不了情感中的期望,怕对方让自己失望,也害怕自己让对方失望。于是只有逃离,不用期望的话,也就不用失望了。

不仅是对人,我们在处理对一件事情的期望上有时候也会使用类似的策略。“不要对一件事抱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摔的越惨。没有期望了,反而处处都是惊喜。”这套逻辑听起来言之有理,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不切实际。

人都是有追求快乐,向往美好的本能的,这种本能必然会激发出我们心中的一个个期望。因为期望本身,就是对自身需要的一种设想。因此,也可以说期望就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本能。它并不是像关水龙头一样,随随便便就可以关掉的。

其实,期待也是一种力量。心理学上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意思是: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也就是说,期望让给了我们探索和成长的动力。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很高的期望,但自己又有充足的把握和实力完成这个期望,那么,期望带给人的就是不是焦虑,而是一种心理营养。

所以,重要的不是消除自己的期望,而是给自己一些合理且积极的期望,然后把它当成促进自己成长的推动力。当然,即使你的期望再合理,方向再积极,也总避免不了的会有期望落空的时候,会体验到失落。但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纳它就是了。

其实,我们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人并不害怕痛苦,人真正害怕的痛的没有价值;我们也不是接受不了失落,我们接受不了的是只有失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积极的看待自己的期望,把它们转化成对自己有益的价值,是化解失落感的最好方式。

最后,实用菌想说:生活要是没有了期待和失落,只是一味的平静,其实也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

心之得

在留言区 , 写下你的心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