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代表的培训,不应该再执着于“胜任力”的提升

 左氏子鋡 2017-08-06

 

医药行业神奇的东西很多,新医药代表培训,无疑算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引人入胜的药物作用机理,令人骄傲的同类产品比较,深为叹服临床试验数据,各种新奇的医学术语,把自己引进神圣的对话频道,好像一不留神就拥有了一颗医者仁心。

 

看看周围精心布置的公司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透露出公司以及这份工作的庄严与厚重。学习相关的诊疗知识,掌握产品的特点,优势与功能利益,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的现场练习,直到熟练掌握,烂熟于心。

 

掌握临床诊疗与产品以及公司战略还只是一般知识,还需要专业的沟通技能,比如有效开场,如何探询,如何陈述产品的特点、优点与获益?如何探讨客户可能的质疑,如何让客户的观念从无到有,从有到变,从变到可持续、可输出?如何评估市场的潜力,潜力在市场上的分布?

 

最重要的是,如何模拟市场上可能反应,如何还原场景,从而提前应对,提前练习(Role Play)。可惜,所有这些学习,都围绕新客户进行。这种场景也许对十几年前是非常贴切的,时至今日,还没有进行调整,这是很值得紧张一下的。

 

培训的结果,自然是预料之中的。我们从未告诉即将奔赴市场的新代表,那里的实际环境与课程相差多大。就像我们从未提醒脚下的楼梯,结果就闪了老腰,变得一瘸一拐;我们从未提醒他们面前的玻璃墙,结果就撞了头,鼻青眼肿。看到他们心理踉跄地回来诉苦,我们内心竟然没有崩溃么?还有力气指责他们学习不用心,不够刻苦,学艺不精吗?

 

凭心而论,他们真的比不上当初的那些医药代表吗?他们比隔壁的代表更差吗?恐怕都不是。

 

最可能的原因,是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提升,比公司的胜任力还快。行业平均之下,再厉害的水平,都不能带来市场份额的提升,说不定还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对手。不是有人说过,如果你的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就是为对手在工作吗?

 

胜任力已经走到尽头,是时候参照一下另一个培训指标,即竞争力。如果再培训,就以竞争力作为参照吧。可能有人会问,怎么参照竞争力,怎么衡量竞争力?我们不能因为竞争力不好做就不做;也不能因为胜任力好做就去做。

 

识别自己所在领域的平均水平,是每个公司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培训部门,都有责任去清晰界定自己所在领域的动态的平均水平,以此为参照进行培训,开展管理。

 

识别不难,就看一到分水岭,即客户的注意力。凡是能够引起客户注意的,多半还是在平均水平之上,不能引起客户注意的,多半是尚未开口,客户已经识别。这种模式化的行为和思维,就是行业的平均水平。

 

当然,这个领域内的不同客户,不同区域,不同话题,平均水平都不一样。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提议建立识别“平均水平”的意识,而不是教条地界定平均水平的原因。

 

客户的注意力份额,是市场份额的前置条件。抓住客户注意力,越来越难,但也越来越重要。

 

今天有人问我,将来行业完全合规了,销售费用是不是可以下降?每个公司的销售费用都在相对下降,或者呈现下降的趋势。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所需要的推广方式不同,总体而言,每个产品都有前期中期后期,用钱应该不一样的。前期投入,中期相当,后期赚钱,天经地义。

 

只要客户的注意力仍旧稀缺,营销销售的费用是省不掉的。而客户的注意力,注定会越来越稀缺,这样一来,销售费用怎么舍得掉?

 

资源,舍不掉是一回事,怎么花是另一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