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拓跋焘的用人之道

 枫叶红178 2017-08-07

拓跋焘的用人之道,首先就在于他有知人之明。他即位时,方才15岁。身边有不少亲信大臣常在他面前非议以至攻击崔浩。不仅因为崔浩往往直抒己见,而且与众不同,引起这些大臣的忌恨;他们大多是鲜卑人,对于作为南人的崔浩,也有一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排斥情绪。拓跋焘迫于无奈,只好让崔浩保留公爵,返回私宅。但他“素知其贤”,凡是执政面临疑难,朝廷发生争议,总是要召见崔浩,听取他的意见。没有多久,便起用他为太常。
拓跋焘对崔浩的信任并非完全出于“素知其贤”,更多建立在自己考察的基础上。他十分注重崔浩的意见,却也未必事事言听计从。刘宋文帝北伐之时,北魏君臣如临大敌,崔浩却认为,刘义隆之北伐,其意不在北魏,不必如此大动干戈。拓跋焘未能接受。直到北魏与刘宋交战,从战俘口中得知,刘义隆在派遣到彦之出征时,就告诫他说:如果北魏的军队有所举动,你们应在他们未到之前,先行渡过黄河;如果他们没有动静,你们只需留守彭城,不要前进。这与崔浩的预测正相吻合,于是他对身边那些大臣说:“卿辈前谓我用崔浩计为谬,惊怖固谏。常胜之家,始皆自谓逾人,至于归终,乃不能及。”
长年累月的征战使拓跋焘充分认识崔浩的价值。他曾指着崔浩对刚刚投诚北魏的高车国渠帅说:“此人尫纤懦弱,不能弯弓持矛,然其胸中所怀,乃过于兵甲。朕虽有征伐之志而不能自决,前后有功,皆此人所教也。”对崔浩则说:“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著忠三世,故朕引卿以自近。卿宜尽忠规谏,勿有所隐。朕虽或时忿恚,不从卿言,然终久深思卿言也。”这番话,可谓推心置腹,道出他的真实心态。他还命令尚书:“凡军国大计,汝曹所不能决者,皆当咨浩,然后施行。”
奚斤也是北魏的老臣,曾与崔浩一起辅佐过还是太子的拓跋焘。拓跋焘即位后,每次出征,都让他独当一面,委以重任。但在征讨胡夏的战争中,奚斤却是大失所望,先是坐失战机,监军侍御史安颉三次请求出击从统万逃亡的赫连昌,奚斤却是三次推诿,安颉只好与平北将军尉眷一起,背着奚斤出击,活捉赫连昌;赫连昌既为他的裨将所擒,奚斤又因忿忿不平急功近利而追击赫连定,结果“魏兵大溃”,连他自己也反被赫连定俘获。拓跋焘攻克平凉后方才得以返回。这位北魏的重臣,即被断崖式地降职为掌管膳食的小吏,活捉赫连昌的安颉,则被提拔为建节将军,赐爵为西平公。这是拓跋焘用人之道的另一面,即赏罚分明,所谓“赏不违贱,罚不避贵,虽所甚爱之人,终无宽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拓跋焘对奚斤的处罚还是留有余地的,实行“给出路”的政策,让他日后能有机会将功补过,得以重新起用。
拓跋焘曾征召陆俟任散骑常侍官,出任怀荒镇大将。不到一年,北方高车部落诸莫弗指控陆俟执法严苛,性情暴躁,对属下没有恩德,请求准许前镇将郎孤复职。拓跋焘同意诸莫弗的意见,将陆俟召还。陆俟回到京师后对拓跋焘说:“不过期年,郎孤必败,高车必叛。”拓跋焘严厉斥责陆俟,不再授予任何官职。第二年,高车部落的局势被陆俟不幸言中,诸莫弗果然杀掉郎孤,背叛朝廷。拓跋焘十分惊讶,立即召见陆俟并请教“何以知其然”,陆俟尽道上下之礼与宽严得失以及诸莫弗和郎孤各自的小算盘。拓跋焘听后笑着说:“卿身虽短,思虑何长也!”立即恢复其散骑常侍的职务。如此知错即改,也是拓跋焘用人之道的可取之处。他并不以为自己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能放下身段,收回成命,保护了栋梁之才:陆俟日后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出任州郡官员,政绩出类拔萃。
公元431年9月,拓跋焘下诏,北魏将“偃武修文,理废职,举逸民”,广招人才。还专门点名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人,认为这都是“贤隽之胄,冠冕周邦”,要求各州郡凡有才华与这些人杰相当的,都要遵照朝廷的敕令,“以礼发遣”,把他们送到京师来。鉴于在征召“诸名士之未仕者”的过程中,州郡多有“逼遣”的现象,公元432年,拓跋焘再次下诏,“令守宰以礼申谕,任其进退,毋得逼遣”。这两个诏书至少体现三点。其一,拓跋焘应“偃武修文”之需,求贤若渴;其二,拓跋焘对于各州郡未入仕的“名士”,如数家珍;其三,拓跋焘尊重人才,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尊重“名士”自己的意愿,阻止州郡“逼遣”。
拓跋焘也常在已降服的夏、秦、燕、凉诸国中选用人才。不拘一格,使进入他之视野的各种人才为他所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