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生豪故居

 wps0321 2017-08-07

朱生豪故居

♣ 侯发山

或许有人会跟我一样,知道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知道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不知道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的译者姓甚名谁。前几天到浙江嘉兴出差,偶然走进了朱生豪故居,方才了解了朱生豪,知道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莎剧的人,我顿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相对于其他一些名人故居,朱生豪故居面积要小许多,只有几间房子。当天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样子,游客也不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地方,很容易使人放慢脚步,沉静下来。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他学习勤奋,被保送杭州之江大学。1933年7月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着手翻译莎士比亚剧本。1937年,因日军侵华,失业倒还事小,他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全部被毁。他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闭门不出,仅依靠两本字典,全心投入翻译工作。仅1943年一年译出莎剧18种。1944年带病继续翻译,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26日离开人间,年仅32岁。据统计,他一生累计共译莎剧31部半,通过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31部半是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完成的!

是什么精神支撑朱生豪忍受着炮火的侵袭和病体的折磨痴心翻译,最后连命都搭上了?是兴趣爱好,还是事业心?在他给当时还是恋人的宋清如的信里,我找到了答案。朱生豪说:“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从这里可以看出,是他的强烈爱国心所致。连他的弟弟朱文振也这样对他说:“翻译莎剧是一项为中华民族争光的伟大工程,如果你能够全部翻译出来,你就是民族英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生豪真的就是民族英雄,他不但为国人争了光,还让国人进入莎士比亚的精神世界,感知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享受着一道道精神大餐。

新文学史上有四大经典情书,分别出自沈从文、鲁迅、朱湘和徐志摩之手。但是朱生豪的情书,比他们更真挚、更有趣、更动人,算得上是情书中的极品——“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如果不是因为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远和你厮守在一起”,等等。尽管我们不是宋清如,但是读到这些信件,都会为之心动。据说,现在还有不少恋爱中的男女发微信时直接把朱生豪的情话信手拈来。但愿他们的爱情也能像朱生豪和宋清如一样,成为一个个人间佳话。

朱生豪值得我们敬仰,他的妻子宋清如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宋清如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曾出过“兄弟状元”“龙虎大将军”,小时候父母给她订了娃娃亲,许配了给当地一个富家公子。初中毕业后,家里不准她继续上学,她登报解除婚约,“不要嫁妆要读书”成为流传至今的美谈。与朱生豪相恋整整十年才结婚,婚后两年,孩子十三个月大,朱生豪病逝,她该何去何从?我在朱生豪故居的墙壁上看到了宋清如的照片,照片泛黄,却极为清晰,她容貌清丽,幽雅娴静,双眸含笑,气质高贵。正当年华,却遭遇如此命运,她没有颓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精心抚养幼子,认真出版朱生豪遗作。1997年,这个孤独一生的女人与朱生豪分离53年后,终于追随他的灵魂而去。当下闪婚、离婚的男男女女,你们是否知道朱生豪和宋清如?如果了解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不知道你们作何感想。

在朱生豪故居的另一面墙壁上,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份资料:1954年,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出版了,宋清如收到了2亿元(旧币)稿费,她把其中5000万元捐给嘉兴政府,捐赠朱生豪的母校1000万元,留下了1.2亿元购买了国债,支援国家建设……1987年,宋清如将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手稿无偿捐献给嘉兴市人民政府。

走出朱生豪故居的大门,门口塑了一尊朱生豪和宋清如的连体雕像,宋生豪脸庞微侧,朱清如深情凝视,他们在交流什么呢,是在议论莎剧的某个情节?还是街头的世俗?细雨纷纷,更增加了那种高贵、肃穆、神秘的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