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共享充电宝和自助娃娃机之后,2017年的新零售风口还在继续。36氪获悉,前饿了么创始成员7月份创办共享健身仓觅跑,近日获两轮共计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投资方来自经纬创投、信中利、合鲸资本和猎鹰资本。两轮融资在公司创立半月内完成,一周估值过亿。 觅跑运动仓和MiniKTV模式类似:4平方米场地容纳1-2人、配置跑步机等运动器械、自助门禁按时付费。但不同的是,这一模式的关键点在于社区场景和运动需求。按照觅跑创始人毕振的说法,共享租赁以占用商圈和学校等场景为主,但社区流量场景仍是蓝海,“室外运动是刚需,自助运动仓可能是切入这一场景的最有效方式”。 毕振为饿了么早期创始人成员,后创办外卖平台饿势力和众包地推平台人人地推,在O2O和地推业务经验丰富。他在早期地推的经验中发现,外卖点、共享单车等大多数O2O服务可以进商圈和学校,但被禁止大规模进入小区。与此同时,社区场景的流量规模却非常可观,按照毕振的说法,“如果学校场景规模为10,商圈为100,社区能达到1000的规模”,场景占有意义巨大。 切入这一场景的前提,在于共享运动仓的需求。毕振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按照公司在北京的实地调研,10%的白领用户有购买健身卡,但保持健身习惯的并不多;95%的用户有运动需求,但运动习惯仍未完全保持,场地和设备限制是一大原因。把“健身”的门槛降到“运动”,将有助于提高用户的运动参与度。 一些数据确实表明健身需求正快速上升,2016 年双十一单日,跑步机品类的销售量为 10 万台,比同期大幅增长。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20%,达到4425家,而2017年互联网健身的大规模拓店,表明了运动健身的需求正在快速加大。但与之相对的是,家用跑步机的闲置率也同步升高,健身房持卡用户的到店率和留存率同比下降,健身门槛过高是主要问题。 健身用户习惯和距离便捷性,是降低门槛的主要方面。社区运动仓以小区“5分钟步行圈”为主要区域覆盖,共享运动仓配备的跑步机和动感单车等设备使用门槛低,按时付费和自助开关满足碎片化使用需求。加上区域属性较强的雾霾、天气等因素,共享运动仓的使用率降同步提高。 觅跑健身仓 觅跑健身仓配置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采用智能门禁和运动仓内置电子屏幕,运动器械主要分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主题仓,其中跑步机占主要。手机app端线上预约、扫码开门,整体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为主题。 从财务模型上看,按照量产后的觅跑共享运动仓1万的设备成本,加上50%的能耗、折旧和运维成本,年化成本在15000左右。而按照每分钟0.2元,单次运动20-30分钟计,单个人单次运动的花费在4-5元,预计回本周期在8-10月左右。 与单个设备的C端收入相比,觅跑的盈利空间更多在于B端。包括场景内的广告营销和联合用户运动数据的品牌营销,相当于社区户外场景的“分众”。作为一个流量入口,家庭和运动相关的品牌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营销,而这些收入的增长,也有助于设备的使用成本的降低。 由于较强的社区属性,共享运动仓的商业壁垒在于场地和市场。其中场地在于物业方的合作,而市场则依赖于地推,物业端和地推效率是这一商业模式的主要壁垒。创始人毕振表示,觅跑计划年底在北京投放1000个小区,并快速进行共享运动仓的产品迭代,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觅跑团队规模在20人左右,大部分为人人地推主要成员,在地推和进社区经验丰富。人人地推早先覆盖全国100个城市,5万个众包地推人员,在未来运动仓进社区方面有较多经验和资源。 自助运动仓其实早已有之,36氪早先报道过的超级猩猩健身舱和商圈共享跑步机“班跑VRun”,提供了类似服务。觅跑的关键在于用户需求的培养,和单个用户的服务效率问题。以“4平米运动仓”概念切入社区,满足的是更大范围的用户,意义在于社区范围内线上线下流量整合,和国内B2C租赁为主题的共享设备逻辑类似,需要依靠大范围的线下服务快速占领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用户社区户外健身的需求被激发,共享运动设备将迎来今年新零售的又一风口。 我是36氪作者克里斯唐,关注科技金融和体育产业。欢迎行业交流,微信:Chris199108 |
|
来自: tiger爸爸f54s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