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2)秦梓:归隐溧阳留美名

 雲泉 2017-08-08

更多溧阳旅游资讯可关注溧阳市旅游局官方微信订阅号:游子吟溧阳(yzylyly)

秦梓,作为秦桧的胞兄,南宋的官员,历史上对其记载只有廖廖几笔,似乎无足轻重。但作为曾在溧阳居住过的名人,他的故事至今仍是许多溧阳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2)秦梓:归隐溧阳留美名

秦梓字楚材

原籍江宁望仙桥(现江宁汤山镇桦墅村),是秦桧同父异母的兄长。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他登上沈晦榜进士。取进士后,任太学学录(学录,太学的教学辅助)。三年后,北方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史称“靖康之难”。之后,秦梓和一批流亡大臣拥立康王赵构在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政权,史称南宋高宗。

可以推想,当时在开封太学当教师的秦梓,也是一路坎坷跟随南宋高宗赵构的足迹南渡,作为败国之臣、一介书生,秦梓心中的愤怒和屈辱难以言表,复国之心也日益坚定。于是他作了名噪一时的《北伐之辞》奏本,志在恢复宋室疆域,慷慨激昂之情溢满全章。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岳飞扼守南京至杭州的走廊宜兴,与金兀术在太湖边的张渚大战一百回合,击败了金兀术,阻住金兵取道常州无锡过太湖直逼杭州的企图。作为临近宜兴的湖州长官秦梓,亲率湖州百姓,牵牛担羊,箪食壶浆犒劳岳家军,与岳飞相交甚欢。据上黄尚典村老人回忆,秦氏家谱开篇的前八页,是岳飞所写。虽然秦氏家谱在文革时期散失,但在宜兴的新市村,还保存着部分。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2)秦梓:归隐溧阳留美名

△溧城东郊下桥河畔

晚年的秦梓从京官外任台州知府,被殿中侍御史金安节弹劾罢官。《二十四史》中《宋史》卷记载:“桧兄秦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怨恨的意思)之。”由此可见,秦桧和秦梓的兄弟之情还是有的。秦梓被罢官后,如果想投靠当时权倾朝野的弟弟,完全可以继续在朝为官、尽享尊荣。但他深知秦桧专擅朝政、祸国殃民,南宋半壁江山已无回天之力。尤其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后,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秦梓不愿与其弟同流合污,刻意与之分道扬镳,遂举家迁徙至偏僻的溧阳,远离了朝政,远离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2)秦梓:归隐溧阳留美名

秦梓来溧阳后,先在山清水秀的长荡湖畔一个只有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庄择房而居。淳朴的村民们从他们的穿着和气度看出了他们来历不一般,但凡秦家有与村民行事相左之处,村民都会互相劝慰“让点、让点”,并没有因为秦家是外乡人而欺生。相处久了,村民们发现秦梓和家人不仅平易近人,还乐于助人。于是,遇事就心甘情愿地对秦家人“让点”了。“让点”在溧阳方言中读作“尚典”,上黄的“尚典”这个地名由此而来,“尚典”又寓意着“高尚的典范”,人们以此来称颂秦梓。

秦梓仰慕史贞女为搭救伍子胥而抱石沉濑江的事迹,作了《贞义女咏》叙事怀古诗,意在歌颂和传扬史贞女“白璧璀璨贞义存”的高洁德行。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2)秦梓:归隐溧阳留美名

他虽然隐居乡下,但作为南宋的前高官,仍不免牵挂着政事。尚典为一僻壤,朝中的各种消息难以传到,最后秦梓选择了溧阳县城东郊,在下桥东堍南侧的一块高高朗朗的台地筑屋而居,当地人称其府第为秦公府。当时的下桥是东门外进城的唯一通道,年久失修,秦梓搬迁至下桥后,乐善好施的他不仅出资重修了下桥,对修路建庙等公益事业也慷慨解囊。人们感念其善行,将下桥称为秦公桥。梁代所建的报恩禅寺迁至秦公桥畔后,也更名为秦公庙,以纪念秦梓。宋朝名相李纲专门为此题额,秦梓的儿子秦焴也为此作了记文。夏桥原有唐元和六年零陵寺僧澄观石刻的报恩寺石井栏,因为秦梓和秦焴常施功德于寺中,所以后人又称唐石井栏为秦公井。

秦梓在溧阳居住了五年,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逝于溧阳,为示与秦桧的决绝,他没有下葬到江宁祖墓地洪幕山,而是葬于溧阳城南屏风山。宋绍兴十九年,后人在屏风山建秦梓功德寺,又名崇德禅寺,推崇秦梓的功德和为人。可惜当年的秦梓墓和崇德禅寺早已淹没在屏风山满山的葱翠中,踪迹不再。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12)秦梓:归隐溧阳留美名

秦梓的子孙后代,都能清廉自律,恪守家训,爱国爱民,因此深受溧阳乡民尊敬。秦梓育有秦焴、秦燧两子。秦焴,字君用,绍兴二十四年(1124)登张孝祥榜进士,历任宁国军(今安徽省宁国市)金判,累官至直文华阁,授中奉大夫,他以侍母至孝而闻名乡间。到了秦梓十世孙后,许多秦氏后人开始陆续迁居宜兴新市及隐墅两村,并聚集原非秦氏后裔的西埝五个村的秦姓修入秦氏宗谱中,称为“五美堂”,堂址座落在曾经营茶肆的山下桥街上。现如今秦梓后人基本上分布在溧阳、宜兴、金坛三市交界的几十公里范围内。

秦家后人秦大士曾在岳飞墓前留下名句“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但我们溧阳的秦姓后人就不会有这种自卑之情,因为他们都是秦梓的后代。归隐溧阳的秦梓留下的美名,不仅让他的后辈们引以为豪,也为我们溧阳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