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之友讲《神农本草经》之---肉桂

 竹实斋 2017-08-08




【经文】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经文要义




    牡桂:“牡”,指雄性的兽类,引申为熊性的。《说文解字》牛部:“牡,兽父也。”《广雅》释兽:“牡,雄也。”《集韵》姥韵:“牡,雄禽曰牡。”“桂”,《说文解字》:“桂,江南木,百药之长。从土,圭声。”《本经》:“案《说文》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上气:①指呼多吸少,气息急促,是肺经受邪,气道不利的证候。②指上部心、肺之气。心与肺在人体之上部而故名。

   《黄帝内经灵枢》卷五·五邪第二十:“邪在肺,则病在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咳嗽病诸侯·咳嗽上气侯:“夫咳嗽上气者,肺气有余也。肺感于寒温者,则成咳嗽。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此为邪搏于气。气壅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其状喘咳上气,多涕唾而面目 胕。”

     

    咳逆: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后愦脓疮。”在《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指咳嗽气逆证。

   

     上气咳逆:即咳逆上气,指咳逆气喘的病症。“上气”,即肺气上逆之意。此证临床上有实证和虚症之别。实证,主要症状为喘咳胸满,呼吸迫促,不能平卧,痰多粘腻,脉浮滑,是由于肺实气闭所致。虚症,主要症状为咳喘面浮,脉浮大无力,这是“肾不纳气”所致。

    

     结气::“结”,郁结。“气”,气机,心气,肺气。“结气”即气机郁结。桂枝(肉桂)能温通经脉,气机通畅。

   

     喉痹:病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卷二·阴阳别论篇第七:“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佐候闭,泛作咽喉肿痛病症的统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

  “痹”,鼻塞不通之意,是咽喉局部气血瘀滞痹阻的病理变化,凡咽喉肿痛诸病,感到阻塞不利,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难下等,均属喉痹范畴。

  

    吐吸:有的学者作“呕吐”解。张志聪作呼吸解,张氏云:“吐吸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叶桂云:“桂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桂辛温,散结行气,闭者痛,不吐而能吸也。”无论是外邪、痰饮、淤血等病因,均可影响到肺的功能而致呼吸异常,这种异常表现为气逆咳喘,气机不畅引发多种疾病。桂枝(肉桂),上气咳逆,也就能主“吐吸”。

   

      利关节:肉桂辛能润,润则筋脉和,温通经脉,故而利关节。主治风湿痹痛,四肢关节冷痛,腰肌劳损,膝关节病变,坐骨神经痛等。

  

     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肉桂)均能辛散温通,助阳化气,常用于治疗阳气虚弱、气化不利之症。肉桂(桂枝)亦能治疗中焦虚寒,振奋中焦阳气,常配伍补益气血之方剂中,以振奋人体之阳气,故《本经》言“补中益气,通神。”使人“轻身不老(身体强健)”。如《伤寒论》之小建中汤等众多方剂,即为“补中益气”,补益阳气。补益气血方剂,如“十全大补汤”即为“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而成。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处方用名】肉桂、桂枝——樟科Lauraceae。

   【性味归经】 

    桂枝   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肉桂   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

肝经。

     【功能主治】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

     肉桂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闭等。





   【鉴别要点】




    1.药材鉴别

 

    桂枝  呈长圆形,多分枝,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牙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显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黄白色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肉桂    呈槽状或卷筒状,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一条黄横色的浅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2.饮片鉴别

饮片呈 类圆形或者椭圆形斜厚片,片厚2~4mm表面红棕色,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

   肉桂   饮片呈宽丝状,不规则的碎块状,外表皮可见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皮孔,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切面两层间可见一条黄棕色线纹,气浓香,味辛辣而微甜,嚼之化渣者为佳。



【拓展阅读——历代各医家对“肉桂”“桂枝”的认识】



曹元宇: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按:谢万宗教授生前考证,肉桂之名,出自唐·《新修本草》,为桂类药材之一种。桂类药材在历代本草中药名不一,品种也复杂。《神农本草经》上品列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除二者外,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及牡桂,遂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名医别录》称其“正圆如竹”。《唐本注》曰:“谨按:菌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似肺叶,中三道文,即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苏敬谓:“菌桂,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谓筒桂也,筒似菌字,后人误书为菌,愈误矣。”《本草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如筒,亦名筒桂,厚硬味薄者名板桂(后者不易卷筒)。”则“菌桂”“筒桂”“桂而通”当是一物。《本草拾遗》云“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一物。”《药性赋》曰:“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其在嫩枝发者曰桂枝。”

       由此可见,古本草之菌桂、牡桂、筒桂、板桂、辣桂、桂枝、桂心等均与现今之肉桂为同一植物来源,其中部分是商品规格名称。

桂枝在《伤寒论》中均注明“去皮”。《神农本草经》之前,所载牡桂、菌桂,用药部位去除外层的粗皮,即木栓层(去皮,是指去除树皮的最外层。药用还是树皮)。唐代本草记则载,桂枝与肉桂是同一种药物的两种称谓,都是用树皮。宋代蔻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则明确指出:仲景之桂枝者,取枝上皮也。近代(清代始)所用桂枝则为肉桂的嫩枝条。

   古代医药文献中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皮,现今所用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条。《伤寒杂病论》中所用桂枝只能是肉桂。




【拓展阅读—《伤寒杂病论》中“桂枝”药用解读】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肉桂、桂枝(桂树之嫩枝条),均含有相同有效成分,只是二者所含挥发油等有效成分的多少有别,如同枳壳、枳实;青皮、陈皮等。二者临床作用力度不同,桂枝(嫩枝条)所含挥发油等成分少而力弱,肉桂所含挥发油等成分多而力强。

    在经文中只言桂枝而无肉桂,是指桂枝树的树皮而言。在临床工作中处方用药是用桂枝或用肉桂,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经方中之桂枝,肯定是肉桂无疑。

 

     1.张仲景应用桂枝(肉桂)情况

   仲景用桂枝(肉桂)共计有76方,论及用量有38方,注明角注修治的有47方。

用量:最大用量6两(15.652g×6=93.75g),最小剂量为6铢,一般用量为三两(15.652g×3=46.875g)。现今《药典》规定剂量为3~9g。

     加工炮制:仲景所用汤方中之桂枝均角注“去皮”,实为去除肉桂之“木栓层”非入药部位,保证药物之纯度。在桂枝后注明“味辛热”,应指现今肉桂性味功能。

  用法:仲景用于煎汤,或入丸、散。并有“后下”角注,后下之目的,实为防止其挥发油成分的挥发,以增强桂枝(肉桂)辛温发散、助阳化气之功。


   2.张仲景使用桂枝汤方情况

     桂枝汤   会议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  (去皮,味辛热)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为仲景群方之冠。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伤感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味辛热),其余同桂枝汤。主治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麻黄汤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烫去皮尖)。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金匮要略》中使用桂枝汤方,如下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治疗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拓展阅读——商品药材中的鉴别要点】





  商品药材中有:企边桂、南玉桂(又称玉桂)、板桂、官桂等。

    企边桂   为10年以上的肉桂干皮,两端切削,在木制的凹凸板中间压制成两侧内卷的浅槽状而得名。

    板桂   为10年以上特别粗大的肉桂干皮,质厚,不易压制而成筒状、双卷筒状,直接压制成板块状。

    玉桂  (南玉桂)又称谓“清化桂”,根据地名(越南清化)而命名,为肉桂之变种大叶清化桂的干燥树皮。传统认为其质量较佳,嚼之化渣,清香,药材特征,饮片特征与肉桂相似。

    官桂   ①指肉桂之品质佳,上乘桂皮,古代为“官人”所用,进贡品。临床疗效最佳。一般指十年以下肉桂之干皮和粗皮加工而成,不是指现时商品之官桂。②另指同属植物其他桂之树皮,如天竺桂,川桂等的树枝,一般不作药用,只能作食品加工香料或外用药。





【类药比较】




    

 肉桂与桂枝.为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二者均为温通经脉,助气化,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胸痹,经闭,痛经等。然肉桂辛热而偏于暖下焦,补肾阳,益命火,为治命门火衰要药;桂枝辛温,偏于主上行,温经络而而散寒解表,走四肢而温通经脉。

     肉桂与附子皆能补肾阳,益命火,常相须为用。然附子火性迅速回阳力强,走而不守,长于温里,扶阳祛寒以回阳救逆为主“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肉桂能走能守,性效缓和,常用于与益火消阴,引火归元,温运营血,还能温经通脉,祛沉寒而止痛。故亡阳之症用附子而不用肉桂;理血调经诸方用肉桂而少用附子。

     肉桂与干姜。均为温里祛寒之主药,同用可治脾胃虚寒之腰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并能回阳通脉,但其力弱,与附子同用,可用于亡阳证,还能温肺化饮。肉桂善补火助阳,又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还能温通经脉!




 名著论选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气伤则气不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

    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辛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盛而身轻不老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肝而行血分,走经纶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祛寒湿。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作者   祝之友    编辑  迪亚拉   许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