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理以学书,应门在杖藜:杖藜书院第二届暑假书法研修班(2017)纪实

 励志朝阳 2017-08-08





循理以学书


2017年的夏天,全国一片火热,比天气更火热的,是杖藜书院第二届暑假书法研修班十五天的学习生活。


这一期暑假班的学员,大部分都是与书法相关的专业人士,其中有一半的人是大学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大家都是通过各自的途径找到杖藜书院,成为杖藜的铁粉。


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里,通过书院肖文飞、陈忠康两位导师和各位助教的系统梳理,大家从书法的技法层面、笔墨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书法背后的“”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对杖藜书院“学书循理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家普遍感到这十五天的学习,信息量庞大,收获良多,需要加大练习量,逐步消化。





班长王佩是一位小学书法教师,她表示,在杖藜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书法的理通了之后,不惧怕所有的字体,各种帖都能够上手,自己在楷、隶、篆的基础上能写行书了,以前喜欢写大字,现在终于能写小字了。


如果杖藜书院能够把“学书循理”的理念编成教材,那么我们这样一线的教师就能够有所依靠,避免社会上那些书法教材对学生的误导,让学生在打基础的童子功阶段就能找到一个正确的路子。



另一位班长伍川哲学,是一位书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表示,来到杖藜,是带着书法学习中的一些小问题来的,学习之后,这些小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又带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回去。


在杖藜学到的理念,对书法史的再认识,对自己以前的错误习气的修正,都是比那些技法更重要的大问题。如此多的信息在自己头脑里爆炸,需要自己回去之后花更多的时间消化。


伍川还说,在这十五天最大的感悟就是:学习是一种美差,能够把自己喜欢学习的东西,用几十年的时间坚持下去,更是一种美差。




来自江苏的张云帆是一位年轻的茅山道士,来自张家界的邓小渺是一位习武者,他们都觉得,书法虽然是一门小学问,但却跟练武、修行一样博大精深,里面贯穿着一种大道。


张云帆的篆书基本功比较好,通过在杖藜的学习,除掉了自己学书上的一些习气,让自己的书法修行变得更纯净。邓小渺感慨,书院导师经常强调的踩准点、发力,从技法来讲,跟习武者集中全身力量于一个点上爆发出来的道理是相通的。


杖藜的理念,就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劲草不随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



本期暑假班上,还有一对特殊的学员,就是我们父子俩。


我带孩子来杖藜学书,起初是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以前通过网络班的学习,打开了我对书法技法层面的认识大门,感觉杖藜的教学体系跟我以前认识的书法截然不同。第二个是,孩子即将走入青春期,需要有父子之间的共同经历,而书法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


通过十五天的学习,我发现肖文飞老师不仅是一个书法专业的书写者,更是一个有文人气的传统文人,在肖老师的讲课当中,传统文人那种“为往圣继绝学”的忧患意识,为中华文明在现代信息社会崛起而努力的使命感,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这种共鸣,在我大学时代曾经听过的那些讲座和这些年阅读的书籍中,无数次的闪烁过,而杖藜也使我在哲学、历史、文学之外,又找到一个新的闪烁点。书虽小学,道亦贯之,不管是哪一门学问,文人之间的那种书卷气,始终是相通的。



来自广东的连仁海,19岁的大学生王凯雄、曹朗,央美毕业的王冠图,高中生雷玥溪,飘洋过海来杖藜的Austin,在基层当领导干部的王锡忠,北漂的王一婷……每个学员在杖藜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


正如肖老师说的:“让我们感谢书法,是书法让我们的人生产生了这样一个交集。在我们杖藜,没有老大,老大就是书法。我们杖藜书院就是教给大家这样一个方法,使大家回去之后,能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纠错,从而让自己在书法道路能够可持续发展。”


“我们打破碑帖两学的界线,从不同书体的共性出发,让大家对书法有一个更宏观、更立体的认识。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可能与其他书法教学差别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学习方法,会在未来爆发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书法不是短跑,他是长跑,只要方法对头,能够坚持,大家一定能够取得自己的成就,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庄子·让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子贡高车大马往见原宪,原宪杖藜而应门,子贡讥之曰:“先生何病?”原宪对曰:“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愧而返。

杖藜之人,虽无财而贫,然能学而行之。吾今且效原宪,应门于书,学而行之,郁郁乎文哉。

 

作者:宋勇锋杖藜书院第二届暑假班学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