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发生过很多次大地震,都被史书记录在案,其中有的伤亡惨重,有的范围巨大,有一场更是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军事形势。 这一次地震,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都大地震。 嘉陵江和汉江被震成了两条江 1 公元前186年,西汉王朝进入吕后执政的第二年。这一年年初,武都道(今山西略阳)爆发极大的地震,山崩地裂。 虽然武都道是秦国在西戎故地设置的政区,地广人稀,这次地震伤亡不大,但持续时间极长。地震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八月,整整震了八个月,震得陕甘交界处面目全非,把古汉水震成了嘉陵江和汉江两条江。 原来的古汉水,从陕西宝鸡南面发源,沿今陕西省西界流到略阳的“天池大泽”,分为两条,一条向南流入四川,经广元、南充等地,在重庆注入长江;另一条向东流入汉中,经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贯穿半个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武都大地震把武都道(略阳县)的天池大泽震成了糊糊,古汉水的河道被震断,南流的一支与东流的一支逐渐分离。南流的一支就是后来的嘉陵江,东流的一支就是后来的汉江。 原来古汉水的上游水量充沛,经此一震,河道震窄,水里面礁石大增,基本上难以用来有效的运兵和运粮,直到唐朝,附近的水系经过历史演变,汇合成嘉陵江,航运条件才有所恢复。 因此,从西汉到唐朝的八百年间,关中、汉中与蜀中的直达水道难以再发挥作用,即使到了唐朝以后嘉陵江形成,也难恢复武都大地震之前的旧观。 从关中到汉中,从汉中到蜀中,从此只有陆路可走,秦岭和大巴山成为了阻断关中、汉中、蜀中三地的天堑,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地震之前的古汉水走廊 2 武都大地震之前,通过古汉水和古汉水上游的支流,部队可以从陇西(今甘肃天水)出发,经过关中、汉中,向南杀进巴蜀或者向东杀进湖北,知道了当时是这样的地势,有助于理解战国时的秦楚之争,和秦亡后的楚汉之争。 战国初年,秦国占据关中,楚国占据汉中,秦国为什么可以越过楚军据守的汉中而攻灭巴蜀? 因为秦军可以从陇西出发,沿着古汉水南行,到达武都后不向东进入汉中,而向南沿着今天的嘉陵江直接杀进四川。 当时楚国一直在试图消灭巴蜀,并且进攻巴国颇有成效,巴蜀两国也在交战,楚国完全有可能先灭巴后灭蜀,但因为古汉水的存在,秦军从陇西顺流而下,公然截胡。 楚国要攻打巴蜀,必须逆长江而上,秦国则顺流而下就可以了,所以楚国的反应速度不及秦国,秦国用闪电战攻灭了巴蜀,从此占据了楚国的上游,取得了对楚的战略优势。 此后秦国更顺着古汉水攻取楚国的汉中、黔中等郡,杀神白起最终攻陷楚国都城郢都,使楚国一蹶不振。 楚汉战争时,韩信能够暗度陈仓,也是因为古汉水的存在。韩信一面让灌婴出子午谷,吸引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三秦王的主力,一面率主力溯古汉水北上,到达陈仓(今陕西宝鸡)附近。 到了这里,韩信又一次声东击西,派小部队出沿古汉水支流西上,做出进攻陇西的态势,进一步吸引三秦主力,大部队却不然从古汉水的源头散关杀出,沿陈仓故道突入关中,打得三秦王措手不及,关中在数月之内就落入汉军之手。 从此刘邦背靠关中,东向与项羽争天下,赖有关中的优越地势,屡败而不蹶,最终反败为胜,灭楚兴汉。 有古汉水的年代,关中、汉中、蜀中的连通是很方便的,一些战术动作今天看来难以理解,是因为不知道当时的古汉水运兵如此方便。 大地震之后的南郑天狱 3 但是到了武都大地震之后,关中、汉中、蜀中的交通一下子就变得奇差无比。 于是刘秀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主力从东线的长江溯流而上,北线没有特别用心且进展也不大,诸葛亮攻魏与魏灭蜀也因为交通问题而十分艰难。 武都大地震之后,关中到汉中的陆路主要有三条,从西向东分别是褒斜道,北段为褒谷,南段为斜谷;傥骆道,北段为傥谷,南段为骆谷;子午道,北段为子谷,南段为午谷。 这三条谷道都十分难走,原来的陈仓故道因为汉水流量减小,道路艰险,很少再被使用。所以曹操消灭汉中张鲁后,惊呼汉中、南郑之地为天狱。 而后来的诸葛亮也深为汉中谷道所苦,不论出哪条道,运粮都是大问题,上邽之战诸葛亮本来大胜司马懿,却因为粮尽退兵;五丈原之战诸葛亮索性在关中屯田取粮,不全指望从汉中运粮了,准备长久之计,自己却没战胜时间先死了。 汉中到蜀中的陆路也是三条,从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荔枝道和米仓道十分狭窄,难以通行大军,荔枝道还是后世唐朝才开发出来的,所以大军入川主要走金牛道。 而金牛道更向西,原来古汉水畅通无阻时,可以沿着古汉水直入今天的嘉陵江,从水路入蜀。但很可惜,武都大地震之后,金牛道的起点阳平关(今山西勉县)和嘉陵江之间的道路被震得崎岖无比难以通行,入蜀的大军只能走金牛道,面对剑门关等雄关的一路拦截。 所以当钟会、邓艾伐蜀时,钟会虽能迅速夺取汉中,但却受阻于金牛道上的剑阁,以十几万大军攻打剑阁数月依然不能攻陷,后方从汉中谷道运粮不便,使得钟会几乎放弃。要不是邓艾偷渡阴平险道成功,蜀汉几乎就死里逃生了。 历史上的大地震,产生影响的不少,但能如此深远的影响军事形势千年的,只有武都大地震这一次。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做好地震预测工作的同时,对地震后可能出现的地理变迁也需要进行预估,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减少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