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艺术:您和佛教艺术的缘分是什么?
黄春和:我和佛教艺术的缘分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我在中国佛学院四年学习的经历。这四年的学习为我后来从事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理解佛教艺术,从历史和思想层面可能会比一般人要便捷一些,更容易理解到佛教深层次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同时对我后来从事佛教历史和艺术研究,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方式和方法上也给予许多的指导和启发,可以说是我研究工作乃至人生处世的行动指南和智慧源泉。 其次是在首都博物馆长期的工作经历。首博拥有丰富的藏品,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使我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首博的佛教艺术藏品大部分是我组织并参与整理的,其中包括大约15000尊佛像。这些丰富的藏品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喜雅艺术:首博挑选展品的标准是什么?
黄春和:博物馆的展品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之外,还必须具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价值都是学术所关注的。因此我们挑选展品始终把学术关注的价值置于首位,首要的标准是展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具体来说就是在时代、地域、风格和工艺上具有代表性;第二个标准是具有观赏性,让人们能够从这些藏品中获得美的感受。 3 喜雅艺术:首博的“佛像艺术精品展”未来会有哪些展品上的变化,或者是新的规划? 黄春和:首博展览一直在进行调整,“佛像艺术精品展”是2005年完成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展览在体系上没有问题,调整主要是在某些时段上做一些补充。比如汉传佛像部分,早期南北朝、隋唐时期造像比较弱,我们需要加强;藏传佛像部分,早期也很单薄,也同样需要加强。另外,还需要对一些佛像的时代和风格进行修改调整。比如丹萨替风格造像,之前我们把它归为明代,其实应该放到元代后期。所有这些调整都是为了让这个展览更加完善。 4 喜雅艺术:当下市场对佛造像收藏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在您看来,这种趋势是基于哪些基础呢? 黄春和:我觉得首先是佛教艺术品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多的藏家认识到佛教艺术品不仅具有外在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非常丰厚的内在的思想文化价值。其次是佛教艺术品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信仰基础,佛教艺术品所宣传的“真善美”是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最后我觉得和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有关,虽然现在艺术品的大环境相对处于低迷状态,但佛教艺术品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表现得比较强势,这样的大环境为佛教艺术品收藏注入了力量和信心,对市场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5 喜雅艺术:2017年春拍刚刚结束不久,在您看来,这次春拍的结果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黄春和:其实这两年的拍卖都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藏家们都追捧精品,一般的普品则无人问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市场比较混乱,缺乏公正、合理和有效的市场引导力量。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拍卖行业各自为政,多数时候只顾及自身利益,而不会给予藏家合理、有效的引导。于是一些原本很好的佛教艺术品,最后的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当市场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时,便不能充分吸引新的藏家进来,甚至会导致一些老的藏家退出。 6 喜雅艺术:您认为佛教艺术品未来的收藏趋势会有哪些变化? 黄春和:我觉得未来佛教艺术品收藏趋势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趋势是精品路线。我刚才讲到佛教艺术品收藏的两极分化,将来这个路线还会继续发展下去。目前中国的一些基金已经开始涉足佛教艺术品收藏了,将来这些艺术品可能会成为财团和基金瞄准的对象。
第二个趋势是体系收藏。现在已经显露出来,越来越多成熟的、有实力的藏家在按照体系进行系统的收藏。有的专门收藏藏传佛教造像,有的专门收藏藏传佛教唐卡,有的专门收藏汉传佛教造像,还有的专门收藏藏传佛教法器,等等。他们都在逐渐完善自己的收藏体系。这种收藏趋势是很宝贵的,这样的收藏应该说是最值得肯定的,也值得称赞和鼓励。
第三个趋势是爱好收藏。一些实力一般的佛教艺术爱好者,不会刻意追求精品,而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来收藏。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藏群体,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纯粹意义的收藏群体,也特别值得肯定和赞扬。 7 喜雅艺术:作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由您鉴定过的佛造像数量一定非常多,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鉴定经验吧! 黄春和:社会上关于鉴定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经验的古玩商家能够鉴定,能拿出理论依据的学者也能鉴定。其实这些鉴定都有缺陷。我认为真正的鉴定应当具备两个重要要素: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实践经验,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出真知。
辨别真伪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艺术品背后的价值,包括历史、艺术、文化、科学等综合价值。一个好的鉴定家应该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 8 喜雅艺术:您认为藏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真正把握佛教艺术品的价值? 黄春和: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和经验,我觉得藏家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佛教艺术品的价值。 第一个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器”。例如藏传佛像各个时代具有节点性的东西。 第二个方面是具有特殊性的佛教艺术品。具体而言,指在具备完整性和审美性前提下,在题材、造型或工艺上具有特殊表现和意义的东西。例如萨迦派的象鼻天,它的修法很殊胜,那它就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第三个方面是精品。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精品,那些造型美、材质美,同时具有典型的工艺特点和风格特征的艺术品,就是精品。 第四个方面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这方面可能在唐卡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一些。佛教艺术品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所具备的宗教性和思想性,我认为收藏佛教艺术品首要应该抓住这一方面。就我来讲,欣赏一幅唐卡时就比较侧重其内在表现的丰富性、深刻性、慈悲与智慧的宗教内涵,外在表现的宁静、安详、神圣、庄严,这应该是基本的标准。 第五个方面,也是我特别强调的,就是艺术品的民族性。尤其是对藏传佛教艺术品来说,我们一定要强调西藏本民族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我们现在很多的行家和藏家偏重和喜欢西藏早期外来风格的艺术品,不重视本民族性的东西,我认为这属于本末倒置。目前市场上对外来艺术品的推崇,是国人对外来话语权的盲目的跟风和崇拜,是一种错误的方向,我们应当尽快地从中醒悟过来。 第六个方面是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艺术品。艺术品的审美标准很重要,但是必须承认审美是千差万别的,这和每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藏家来说,在提高自身审美的同时,也要适当遵从大众的审美标准,遵从基本的审美规律。 9 喜雅艺术:现在唐卡越来越受藏家的重视,您怎么看待唐卡的价值?在未来唐卡的价值会超过造像吗? 黄春和:我觉得2010年是唐卡市场表现的一个分界线,在2010年以前,唐卡收藏还属于小众范畴;而之后,收藏唐卡的藏家逐渐增多,特别是国内的拍卖行首先对唐卡开始重视起来,这是在之前不曾看到的现象。虽然目前唐卡的市场规模还没有达到佛像的级别,但是其关注度已经在逐步提升。我想未来唐卡在市场上的分量一定会和佛像并驾齐驱,形成另外一个重要的佛教艺术门类。 那么,如何更好的认识到唐卡的价值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挖掘和研究。从市场层面来讲,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为唐卡的宣传推广服务,把唐卡的艺术、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内涵挖掘出来,为大众对唐卡的欣赏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和兴趣点。这些工作我过去一直在做,今后还会继续努力。 造像和唐卡各有优势,佛像是立体的雕塑,造型审美比较简单,易于理解;而唐卡是平面的绘画,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不容易被大众理解。与造像相比,唐卡的优势在于它承载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宗教、审美、民族等多方面的信息,所以过去人们都把唐卡称为“西藏文化的百科全书”。 10 喜雅艺术:您如何看待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有时并不对等的问题? 黄春和:市场关注的是艺术品的审美和价值,学术界关注的是艺术品的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两者关注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由此就形成了市场和学术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觉得对于学术和市场各自的特点,应该有一个清醒、公正和合理的认识。学术是理论的创造者和建立者,是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是市场价值体系的权威导向;而市场是艺术品推广和宣传的重要平台,市场中人在艺术品真伪的把握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这是它们各自的优势,但它们又各有短板和缺陷。市场关注更多的是艺术品的真伪,所以很难对艺术品的综合价值做出一个综合的评判,而学术的短板则在于缺乏市场经验,由于不能够充分接触市场中大量出现的艺术品,所以很难对艺术品的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充分认清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我认为学术和市场应该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因为学术和市场可以说是艺术品一体的两面,是内和外的关系,各有自己的关注和偏重。 11 喜雅艺术:《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收获了不少好评,接下来有没有新的写作计划? 黄春和:最近几年一直在做元代宫廷造像艺术的研究,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也写了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核心的理论框架也基本成型了,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够汇编成书还不太确定。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元代宫廷造像的风格体系,二是明确元、明宫廷造像之间的传承关系。通过可靠的理论和大量的实物相结合,这本书将会弥补学术界对于元代宫廷造像的研究空白。 我还打算把这些年陆陆续续为市场写的文章也进行结集出版,这些文章现在加起来也不少了。这些文章我认为还是有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我想将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结集出版,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字,对喜欢佛教艺术品的人应该有所帮助。 同时,我还想将来集中学术界和市场的力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艺术风格的角度,从佛教图像学的角度,让唐卡艺术规范化、学术化,让它能够引导市场引导社会,将来争取出这么一本书。从短期目标来讲,是为社会和市场服务;从长期来讲也是学术界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学科门类,因为现在学术界这一块的研究确实比较薄弱。 我写书撰文不喜欢弄虚作假,也不喜欢故弄玄虚。我追求做学问要深入浅出,把深奥和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尽量用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表达自己的研究心得。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和书,大家都喜欢看,反响很好。我想可能就与我一直坚持的学术追求有关吧。 请输入标题 bcdef 黄春和:1965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6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为首都博物馆研究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汉藏佛教艺术和北京佛教历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佛像鉴赏》、《藏传佛像艺术鉴赏》、《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等十余部著作,并参与《北京名寺丛书》、《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藏族文物》等系列丛书的撰稿与编写。因长期从事博物馆藏品的保管工作,在文物鉴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佛教文物(包括造像、唐卡、法器等)的鉴定。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关联阅读
|
|
来自: alayavijnana > 《收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