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身坊 老去情怀,常多怀旧。记得七八岁时,在师范学校教国文的父亲,在家时也教我和哥哥、姐姐读古文和背唐诗、宋词。那晨起背书和煤油灯下夜读的情景,我仍不时会想起。特别是父亲拉长声调吟诵的那首 《四时景》的诗,听来觉得特别美,所以就反复阅读背诵,至今已70多年了,依旧还能将全诗背下来。这原因,我想一是与吟诵有关——拉腔拉调的吟诗唱歌,比枯燥地背一段文字容易记住吧?二是儿时熟读的不易忘却,这是所谓的童子功吧。现在同样每天看书,却过眼即忘,别一番的“老大徒伤悲”呀! 从1983年发表诗作、诗评算起,也已30多年了,对古诗词的理解也非比当年,现在我默背那首《四时景》,就比儿时有更深的感受。 这是一首值得赞赏的诗。它不是唐诗中的近体诗,也不是词或曲,却有唐诗那样的隽永和灵秀,词那样清朗和蕴藉,还有曲的半口语化的变趣。它用《平水韵》中的“阳”“东”“尤”“萧”四个韵目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作了形象而传神的描述,并整齐地排列出来。一些三言、五言和七言的句子,都用近体诗的声律,此外还有以一带四、带七和以三带四的句式,这样,语句的表达长短交间、顿挫有致,读来和谐而上口。全诗文辞华美晓畅、对仗工当。真的,这是一首具有建筑美、乐感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意味特别浓郁的好诗。我由衷地钦佩作者在传统文化上深厚的根底。 记忆中,作者好像叫吴研因。听父亲说,他是一名编辑,与我父亲应该是同时代人。但至今已70多年了,除了这首诗,我却再没有在书报上读到他的其他作品。去年我去了一次杭州,听我90岁的大哥(教授、史学家)说,他当年(抗战前)在小学课本中读过这首诗。我不由为当年那些孩子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能读到这么好的课文。现在我将它默记下来,让今天的家长、教师和课本编者们看看、想想。因为我觉得,祖国大地这四时之美,应该永远要留在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受诗意的熏陶和美感的培育,会慢慢懂得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甚至去礼赞。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是一桩难得而伟大的工程。像这样一首给人美的好诗,我希望它永远地流传下去,永远。 《四时景》诗如下: 寒梅岭上香,舒青眼,袅垂杨。祗一番风信,春意满江乡。啼黄鸟,唤醒了红紫芬芳。正夭桃秾李花齐放,复细柳新蒲叶渐长。蜂作阵,燕成双,也来点缀好韶光。 樱桃树上空,青梅熟,绿荫浓。又南风吹去,夏景满寰中。张烈日,熏染了南北西东。使田禾野草参差碧,教榴火荷花次第红。飞白鹭,叠云峰,水天也觉趣无穷。 园林暑渐收,凉风至,是清秋。问清秋何在?秋在树梢头。虫唧唧,叫彻了长夜悠悠。看碧天云净雁衔月,闻丹桂花开香满楼。菊花尽,百花休,芳园冷落使人愁。 江山多寂寥,潮水浅,树木凋。方晚秋时候,忽忽又冬朝。北风紧,刮破了大地重霄。这凌凌水土冰成坼,那漠漠云天雪自飘。春回否?寒怎消?请君忍耐看梅梢。 最后要说说自己最欣赏文中的几处妙笔:一是“张烈日,熏染了南北西东”。一个“张”字,一个“烈”字,再加一个“熏染”,这张开的一张网,这“张扬”的赤日,让人心生畏,却活现了夏天的一张脸。其二是在四段中的同一位置上,用“唤醒了”“熏染了”“叫彻了”“刮破了”,同样在动词后加“了”的结构,这样,四个季节各自最本质的东西被形象地提挈出来,也让作品平添了不少曲的意趣。其三是末段末句的“看梅梢”,它回头呼应了全诗头上的“岭上香”。这千回百转的“梅梢”,历经四季,在肃杀死寂中,萌动了希望的明天。作者真是诗思缜密呀!其四是“啼黄鸟,唤醒了红紫芬芳”。“黄鸟”,就是黄莺;“红紫芬芳”,当然是众芳竞妍。鸟语和花香,作者用“唤醒了”将它们关联上,让黄莺成了报春和惜春的当事者。这人格化的用语,凸现了万物融和的景象。作者的悠悠情思,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家园,我们该做些什么——植树、抗霾、低碳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不让水土轻易流失。好好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珍惜天趣、热爱生活——为他人也为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