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董校长读书 2017-08-11

文字 | 项侃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你看伦勃朗展了吗?”

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成了文艺青年们热议的话题。莱顿收藏是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夫妇于2003年创建的,是目前全球拥有17世纪荷兰艺术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

1669年10月的一个夜晚,城市的角落里,一位沧桑的老人来到人生的末路。

他历经少时成名、繁花着锦却又一落千丈、无人问津。彼时的伦勃朗面对那束在画布上无数次描绘的、即将真实出现的圣光会作何感想呢?他潦倒丧子,最后时刻躺在破木床上,就真的一无所获吗?

有时候,天才的价值总是不能被世俗轻易发现。直到他死去多年,才被人重新挖掘,奉为神明。

面对伦勃朗的《犹太新娘》,梵高曾这么赞美这幅画:“我愿用我10年的生命来换取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

因为一张画,他年少辉煌,历遍人间欢乐

1606年,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4岁,伦勃朗进入大学学法律,但这并不是他喜欢的。17岁,他辍学来到阿姆斯特丹,师从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21岁时,他就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画室

17世纪初期的荷兰,奠定了海上霸权的地位。阿姆斯特丹从原来的小渔村变成了大海港,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从海港运进荷兰。无数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变成了新富阶层,他们为包括伦勃朗在内的画家们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那时候,富豪们的一大乐趣就是给自己画像。他们不仅喜欢画单人像,还喜欢画群像。群像十分考验绘画技术,一张画里,几个甚至十几个人,如何去处理他们所在的位置、平衡他们的重要性(毕竟他们每个人都给了钱)就成了画家们的难题。画家绞尽脑汁地协调每张人脸,于是出现了平均排列,所有人都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的样子: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哈尔斯《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 1616年

很平衡,谁也没有多一点,谁也没有少一点,但谁也都没有生动的表情。伦勃朗显然不满足此,他钟情于挖掘人们最生动的表情,以及表情下的人性。

1632年,小有名气的伦勃朗接到了一个任务——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的杜普教授和他的7个学生作画。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在这张画里,伦勃朗打破了之前平均排列的模式,虽然有人靠前有人居后,但每个人都可自认中心。最有意思的是,图中8个人的表情都很生动,有人惊讶,有人淡定,有人探头,有人认真聆听……他们不再是一个面具,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人。这张画打破了传统的群像模式,为当时的一股新风。伦勃朗从而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1634年,春风得意的伦勃朗娶了富商的女儿莎斯姬亚·优伦堡,这位美丽的女人给伦勃朗带来了爱情,也带来了巨额的遗产。可以说,这段时间的伦勃朗是最幸福的。妻子成了他的模特儿,他的缪斯,他的花神。

他为妻子画了一张又一张画像。每一张画像中,妻子都面带微笑,圆润的长相有着鲁本斯的风采。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扮作败家子的伦勃朗和莎斯姬亚》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莎斯姬亚扮做花神》

此时的伦勃朗春风得意,找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在阿姆斯特丹购置了豪宅,伦勃朗有了新爱好——收集古董,从日本武士的盔甲到珍稀动物的标本,都是他的藏室中的宝贝。

从富足到潦倒,《夜巡》的灾难

当一切都春风得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642年,伦勃朗接到了一个新订单——为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作画。射手们每个人出了100弗罗仑(荷兰货币),每个人都自认为应该处于画像中央——因为,我出钱了!但是伦勃朗并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而是一反陈规,将众多人物进行了舞台化的处理,每个人错落有致,塑造出一个非常雄壮的战士出征场面。

这幅画最让人惊叹的是光和色彩的表现。画面中,只有两个队长以及一个神秘女孩处在光亮位子,这种明暗交替使得整张画面更具有戏剧性。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夜巡》随着时间的流逝,油画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有人误认为画家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因此取名《夜巡》。后经专家鉴定,画家采用的是白天的自然光线,描绘的也是白天的场景。

可是,这却直接导致了雇主们的不满——为什么我不是主角?!他们追求的不是艺术性,而是自己在画面中体现出的地位!在多次要求修改绘画未果后,为了索回费用,射击手公会甚至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对他进行大肆攻击,其中不乏权威的落井下石。伦勃朗的声誉由此受到了巨大的损害,很多富商也不再找伦勃朗作画了。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此之后不久,伦勃朗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再也无法负担贷款。妻子去世14年后,1658年,他的房子也被债主变卖。

伦勃朗因为这张画而声名扫地,但当时的人谁能料到这张被他们嗤之以鼻的画会成为后世眼中的经典呢?

在孤独困顿中,与世俗文化对抗

此时的审美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大致上同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精致、夸张、装饰华丽,体现出无处不在的奢华观感。阿姆斯特丹的富二代们喜欢的是这种精致又优雅的国外风格。“土生土长”的伦勃朗还能hold住新潮的外来富二代们的审美吗?

就像是,当美图秀秀大行其道的时候,你还会喜欢单反拍出来的那张脸吗?

伦勃朗的画是在世俗的人脸上寻找诗意,不在乎绝对的美感,但是沁人心脾。即便是粗暴又直接地在脸上画下每一条皱纹,让每一块赘肉都无所遁形,但是老妇人的脸却在皱纹和赘肉布满了哀怨的静谧的美。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中年妇人像》

可以说,当红时期的伦勃朗只能算是一个天才画家,失意之后的伦勃朗才是一名艺术大师。

也许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伦勃朗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他开始在人物画中展现出此前不曾有过的对人性的关切。他认真地观察绘画对象,将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通过表情和光影呈现在画中。之后,他又在宗教题材中注入父爱、怜悯与饶恕,把底层贫苦民众纳入画中,叫板流行的审美趋势。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刺杀参孙》伦勃朗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光线。“伦勃朗光”被后世广泛用于绘画与摄影中。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被宰杀的牛》

在《被宰杀的牛》里,伦勃朗让一大块鲜血淋漓的被肢解的牛置于画布中央,光打在这被剥了皮的动物上,血肉展现的淋漓尽致。暗处,一个女性张望着。梵高相信《被屠杀的牛》中透露出宗教意义。(在基督教中,路加的象征就是公牛,并且他被奉为美术和艺术家的主保圣人。)

这在当时这个富裕安详又追求唯美的时代,是多么的惊世骇俗!伦勃朗的这种风格又何以吸引众人的关注呢。

荆棘路走到尽头,他的创作获得新生

1669年,伦勃朗在穷困中去世。此时的他,除了旧衣服和画具,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去世前的伦勃朗曾有过一个“翻身”的机会,为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作画。当时的首席画家富林克突然去世,大家认为伦勃朗现在那么穷,他需要工作,不会乱来。就在这样侥幸的期待中,1661年,《克劳丢斯·西菲利斯的密谋》诞生了。然而,就是这幅视觉想象达到极致的画,却给伦勃朗的人生带来了浩劫。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克劳丢斯·西菲利斯的密谋》

克劳丢斯·西菲利斯是荷兰建国史上的传奇人物,他领导日耳曼部落起义反抗罗马人。在17世纪的荷兰,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新生的尼德兰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市政厅想要的是一副典雅端庄的画,而在伦勃朗的画作《克劳丢斯·西菲利斯的密谋》中,却充满了丑陋、畸形和野蛮。他的笔触猛烈而狂乱,但自由、狂野之意呼之欲出。主角们不再是伟光正的贵族,而是一群乡巴佬。

他没有把荷兰精神领袖克劳丢斯画成君子,而是将他画成了一个脸上有疤的独眼龙——而这也是事实,诸多画作为了掩盖克劳丢斯的独眼丑陋形象,往往只让他的侧面出现,伦勃朗的做法就是对神圣的亵渎!

这幅画原本被挂在市政厅的拱墙上,却在几个月后被撤下,伦勃朗也未获得佣金。山穷水尽的他将这幅画大卸八块,期望能以这种方式卖出去,但也无人问津。

然而,谁也不知道,那张《夜巡》,那张《被宰杀的牛》,这张只剩下五分之一的《克劳丢斯·西菲利斯的密谋》,会在百年后被人发掘,被人认可,被推到神坛。

伦勃朗的一生,从富足到潦倒,唯有自画像没有停止过。有人说,自画像是对自身最好的解剖,在这些自画像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直在探求技艺、灵魂和人性的伟大画家。

伦勃朗有句自白,“如果我想解救自己的灵魂,我应该追求自由,而非荣耀。”

在这个层面上,世俗总是会对反抗它的人展示出极大的恶意。从画家手握画笔真正觉醒的那一刻起,他就不曾妥协地走上了这条光荣荆棘路。也许,他知道到头来终会一无所获,却将苦乐得失都当成过场,对自己坚持和选择的命运义无反顾。

伦勃朗:当天才不被重视,他的人生会走向毁灭还是重生?

▲伦勃朗自画像

22岁的伦勃朗,大半张脸掩盖在阴影下,金色的光照透了右半边的脸颊,肤质白嫩饱满。虽然看不真切,但满脸都是舒展的英气,青涩的自信。

此时,他的路才刚刚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