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属于神秘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两个阶段: 首先,体验者感觉到自我逐渐解体,变得越来越虚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者精神进入高度集中的状态,完全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外部世界的一切,也忘记了自我,达到”物我两忘”。 接下来的阶段,体验者感觉到一个无比伟大的东西存在,随着自我不断的解体,体验者开始和那个伟大的存在融为一体。 神秘体验伴随着一种非常平静祥和的感觉,体验者完全感受不到快乐或者痛苦,身心被那种体验全部占满。 正是由于这种体验如此美好,使得体验者事后完全为之着迷了。他们宣称在这种体验中,人彻底从生命的苦役中解脱出来了(宁静祥和的感觉),同时超越了自我的局限性(自我解体的感觉),和神相遇了(和伟大的存在融合的感觉)。 【要形容的话,体验者仿佛就是一滴落入海中的水滴,或在空气中扩散开来的烟,自我变得越来越稀薄,同时融入了更大的整体当中】 那个无比伟大的存在,神秘主义者一般将它称为”神”。这是由于在神话和宗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代,要找一个词来命名那种存在,只有”神”才合适。但是此神非彼神,它不像人们通常信仰的那种人格化的神,它是非人格化的。神秘主义者宣称它既是神,同时也是整个宇宙本身,也称为“大我”,还称为“一”——因为它代表整个宇宙整体。 这种体验是非常稀罕的体验,只有极少数人经历过,并且也是极难描述的,没有经历过的人几乎无法理解神秘体验。但是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它又是相当普遍的,有许多教派都信仰神秘体验,中国的道家、基督教的诺斯替教派、伊斯兰教的苏菲教派、犹太教的卡巴拉教派等等,其中也有一些非宗教人士。 而对于神秘体验认识最透彻的还应该数印度宗教。早在吠陀时代晚期,大量修行者就在探讨神秘体验了,这些讨论记录于奥义书当中。 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观看。”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嗅闻。”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品尝。”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说话。”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听取。”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思考。”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接触。”人们说:“他正在变成一,他不认知。”他的心尖变得明亮。凭借那种光亮,这个自我离去,通过眼睛、头顶或身体的其它部分。他离去,生命也跟随他离去。生命离去,一切气息也跟随生命离去。他与意识结合。一切有意识者跟随他离去。他的知识、业行和以前的智慧都附随他。(《大森林奥义书》) 【奥义书,吠陀晚期由一些神秘主义者写成的诸多文献】 雅利安宗教也将其叫做“梵我如一”或“梵涅槃”。“梵”这个词最初就是用来指示整个宇宙本身,后来人格化成至高主神梵天。梵我如一即作为个别人的自我和宇宙合而为一。 神秘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所有印度宗教流派之中,佛教也继承了这种思想。然而,释迦牟尼不认同雅利安宗教的神,包括梵天在内,那么宣传和梵天融为一体就违背了他的理念。所以后来佛教的主流教派不谈神秘体验中的那种融合感受,而只描述自我解体的感受,也就是涅槃,或者说寂灭。 那么问题来了,神秘体验再特别也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体验,由于神秘主义者的大肆宣传,使得一般人误以为,获得了神秘体验真的就能摆脱肉体的束缚成圣成佛。事实是就算一个人真的经历了神秘体验,顶多是他的精神产生了变化,肉体却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佛祖释迦牟尼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三十岁在菩提树下获得了神秘体验,但他并没有就此从世间蒸发,仍旧留驻在世间,直到去世。 这样一来就没办法自圆其说了,一方面佛教传教者口口声声说,涅槃就能超脱,另一方面,达到了涅槃却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灵魂还在肉体里,照样要受世间纷纷扰扰的羁绊。为了解决这个悖谬,佛教又提出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分。有余涅槃就是指人在活着的时候达到涅槃,但肉身尚在,还有剩余,是不完全的涅槃。无余涅槃是人在死亡的一刻同时达到涅槃,灵魂超脱了肉体,这是完整的涅槃。后来所谓的涅槃,也倾向于指无余涅槃。由此以后,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历神秘体验的那一刻也不被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涅槃,他去世才叫做涅槃。 【佛祖释迦牟尼】 可是从事实角度来说,肉体死亡后,精神也随之停止活动了,怎么可能还会涅槃呢?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人死后,意识尚且能够独存。但是外人又如何知道这个人在死亡的那一刻达到涅槃了呢?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不过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却能安抚修行者的心灵。上面说过神秘体验是极为罕见的体验,它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不是努力就可以获得。有些宗教信徒修行了一辈子也无法获得神秘体验,另一些人不经意间就能获得神秘体验,后一群人也只是极少数的幸运儿。这就难免令人觉得不公平了,那些花了一辈子虔诚修行的人到死都达不到涅槃,岂不是很可怜。所以当一个僧人死后,当做他已经涅槃了,其实是对他一生努力的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