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写诗词是自由率性好还是按平仄韵律来好?

 天童老僧 2017-08-13

说到古诗词,大家一听可能都比较怵的是它的所谓“格律”,以至于现代人很多人不敢尝试作古诗,包括我在内,一直觉得这个事很复杂,一听说谁谁能填词,能写格律诗,哎呦,就觉得牛逼的不得了!因为一想到什么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马上觉得头大!说实话,我到现在也弄不清到底哪些字是属于平、哪些字是属于仄,所以一直不敢写古诗格式的诗。查了查相关的依据,大体上也搞清了一些平仄的规定,像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比如: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虽然搞清楚了,也对照了一些例子,但还是不敢写,生怕被人笑话,你看你这个字平仄都不对!其实,后来经过进一步的揣摩和研究,又仔细分析了一下所谓的“格律”的要求, 一下子如释重负了,解脱了、轻松了!为什么呢?我跟大家说简单一点吧,发现其实古人作诗词,也没那么多讲究,确实有用字平仄方面的要求,但是,这里边细分起来很复杂,大家就记住我的简单化研究成果就行,一句话,不是所有的古诗词都是严格按平仄的规定来的,平仄的要求只是针对一部分的古诗词而言。系统来讲,我弄清了古体诗的写作是分为两部分——唐代以前,包括《诗经》在内,全是叫“古体诗”,简单说不太讲平仄格律;唐以后,作诗成气候了,德行了、嘚瑟了,成了文人雅士们的高级玩意儿,要开始玩规矩了,所以就定出了平仄的“格律”关系,在当时,这样格律严格的诗叫“近体诗”!也是我们提起来就感觉比较恐怖的“律诗”,延续到后来的宋词,也在严格执行着格律的要求。

比如,像一些宋词的词牌,本身严格规定了每个字的平仄关系,你像苏轼就写了很多的《浣溪沙》,用字上就必须讲究平仄,拿南唐后主李煜的《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做例: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红日已高三丈透,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金炉次第添香兽,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红锦地衣随步皱。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


佳人舞点金钗溜,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酒恶时拈花蕊嗅,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别殿遥闻箫鼓奏。”这个《浣溪沙》的用字规定在你写之前就跟那儿定好了,所以叫填词,你根据这个要求,找合适的你想要表达情怀的字来填。它规定这个是为了适合演唱,这就好像咱们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如《卷珠帘》全用这一个调,词可以不一样。但是要我说,这个规定实际上是不太有利于文字使用和思想表达的,因为平仄关系之下,你的用字必然会受限制。


除了词之外,律诗的平仄关系也很讲究,像七律的也有严格的平仄要求。不过大家不要惧怕“格律”,我不是说了吗?经过我的研究,这只是诗词写作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力超强或者你愿意因循规矩、严格复古,有强大的古汉语基础,那你就写这些平仄讲究的诗词。如果闹不清平仄的“格律”章法,还有一部分诗词,不叫“律”诗,叫“古”或“绝句”,也就是说,相对于严格的“五律、七律”,还有不用太考虑平仄用字的“五绝、七绝” ,古人把这部分诗作称为“古”!这个发现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宽松的古体诗创作空间呢?比如你写的七律平仄不对,那我就叫它七古不就完了,不用太苛求平仄关系。(相关背景:什么是古体诗?在唐朝人看来,从古代的《诗经》一直到南北朝的诗、都是古体诗。而近体诗则专指从唐代开始形成的格律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其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古体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所以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及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近体诗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是一种格律诗,是一种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由于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所以称为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我一经研究发现这个重大秘密之后,豁然开朗了!一下子觉得古人有他讲究苛刻的一面,但是也有通达顺变的一面,并不是只要是古诗词都得严丝合缝儿的讲究格律平仄。于是就写了一些仿古体诗的作品 像我所作的《破五》,借用了李商隐的一句开头

飒飒东风细雨来

义山不在旧楼台

隔窗探看清酒暖

已是春色润夜开


破五竹爆声连发

走马转回犹在怀

一时种下心愿果

一刻今宵星露裁”后面的就是按自己的创作意想自由构架的诗句,读起来也感觉并没有违和感吧。


其实我觉得,在诗词的发展上,格律化有一些禁锢的意味(唐代这样作古体和近体的区分,搞得唐代之后几乎没什么好诗出现,因为按格律平仄的要求,该用的字都用得差不多了,内容领域也就那几个狭窄的领域,所以其后的明清甚少好诗词),不太利于诗词的文化含量丰富和发展。光考虑字音的平仄了,必然造成对字义词义的忽略,把它的字词内在含义丢了,也就失去了诗词本身的精魂 ,能不说有点后来的八股文的味道。《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作诗的章节也说过“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不必太拘泥于字词的音律,只要意为先,破破规矩也行。


但是在这儿要声明一点,我认为,不必太讲究平仄可以,但是不能没有语句的韵律。一定意义上讲,有格律平仄规定的诗词读起来就是好听,因为它在字的曲调上保证了声音的悠扬变化,所以韵律的押韵是必须要坚持的。只是想说古人在作诗写词的时候也不是说就那么苛刻古板,也是可以有放开平仄的“古体诗”这些样式的。而要我说,这些古体诗就是当时的“现代诗”,只是它没用白话文罢了,李杜和小李杜,其实都是当时的现代诗创作大师。另外,古诗中还有比如不能重复用字的讲究,但是只要意境和意思高妙,其实重复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像这几首“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有重复的字词出现,但关键是意思到位,并不觉得重复有什么落俗,所以诗意当先,其他的都可以通达顺便。


所以,古人也知道,要严格按格律那么苛刻的要求来写,那就别写诗了,太难了,所以他们自己也在找辙,找台阶下,除了用古体诗的说法来遮掩平仄的不足,还提出来“变体诗或拗体诗”的概念,几乎是给所有诗词的创作松了绑。像这首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从字义上来说,“拗”就是不顺。“拗”是指声调的不合律,“拗句”是指声调不合律的五、七言诗句,“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王力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中指出: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 其实,这根本就是硬找辙, 叫拗体诗,那就等于什么都不是呗,无规无矩啦。所以 古人都不拘泥于格律规则,我们写诗更要放开思想,可以更自由一些,写古诗体的作品也不要怕,只要意境新、感情真,都可以去写,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泥古,却不能不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营养。


我们放弃了格律陈陈相因的语法,陈旧的审美思维模式,但不应放弃古典诗中那种超越时空、万古常新的美的意象”,诗人洛夫如是说。


所以,大家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可以继承古体诗的形式,添进新鲜的时代内容。除了语言格式没有限制的自由现代诗,也不能使得中国古诗词的形式失传了,但不是我们今天再去写古诗填古词,比如有的地方搞活动,对扬州清弹来征集填词,依我说这个就算了,这就叫泥古!现在社会,我们平时根本不怎么用古体的文字表达方式,而且唐宋已经达到了古诗词创作的最高峰,我们现在的语言体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创作“通、达”的中国现代诗,要复兴的是古诗词中那种美好的精神内核!发扬《诗经》的思无邪、汉赋的恢弘气势、建安风骨的深邃峭拔、盛唐的无限浪漫奔放和气度、宋词的精巧婉约以及元散曲的那种冷白又幽怨的感觉等等,在风格上做到很好的的通达继承。


出自我的诗集《我把声音读进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