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证求机”是提高临床辨治能力的关键 (一)审证求因,实事求“机”。 (二)病机的含义: 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病程中变化的要理。 (三)怎样掌握病机? 先认症,再辨证,认清病变机理;提出准确的病机词汇(术语),表达辨证印象。 (四)病机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1、能突出病机重点。 2、是指导治疗的理论依据,证与治的中心环节。 3、是推断疾病证候的表现的基础,“从机测症”的依据。 4、能反映病变的脏腑整体关系及其发展转归。 5、准确应用病机词汇,是临床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既要提高“类证鉴别”的能力,还要了解某些类证之间的联系,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 6、常用脏腑病机词汇类证鉴别(举例) “心气虚弱与心阳不振”类证鉴别; 1、相关性—心阳不振 心气虚弱。 2、异同点—病情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 3、治法:气虚的补益心气,用养心汤;阳虚的回阳救逆,用四逆加人参汤、参附汤。 动态演变: 1、心气虚常可与心阴虚、心血虚错杂并见;心阳虚有时是阴伤及阳。 2、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可致心血瘀阻。 3、心阳不振的发展趋势: (1)是心阳虚衰,而致阳亡气脱。 (2)是因虚致实:阳虚饮逆(水泛);阳虚血瘀 4、心气虚弱常波及到脾,心阳不振,每与肺、肾相关。 二、辨复合证应注意病机的因果、主次、动态变化。 (一)复合证识指病因、病理、脏腑病位,邪正虚实的交叉并见,只有针对病机病证总体态势,辨析个体的不同倾向,才能把握其特点。 (二)慢性乙肝“湿热瘀毒证”辨证要领举例。 (1)湿与热合,应辨主次、消长。 (2)湿热酿毒,湿毒蕴结,迁延形成慢性化,热毒郁蒸,可致病情活动。 (3)湿热酿毒,郁于气分,久必及血,但有先后主次。 (4)治法虽以清热祛湿,化瘀解毒为主, 而具体用药主次有异。 三、一证未必一治 (一)因病机特点、病情轻重的差异而须分别处理。 (二)从中医学理论拓宽思路,多途径寻求治法,常法之外求变法。 (三)证例: 1、肝胃不和证:肝气犯胃,胃气郁滞,和降失司,当舒肝和胃;肝木克土,气郁化火,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当泻肝和胃;肝失疏泄,郁火上逆,疏肝理气与泻肝安胃并用;中虚胃弱,肝气乘客,当培土泻木。 2、感冒风热表证:用辛凉法,有轻剂、平剂、重剂的不同; 血虚证:可用养血,益气生血等
四、重视复法的组合应用 (一)证候交叉复合,或多病多证者,应按辨证做到主次有别,针对主病主证,采用某一主法的同时,注意兼病、兼证、复合立法,兼顾并治。 (二)单一的证,有时也需复合立法,相互为用,可形成新的功效,取得反佐从治,或监制缓和其副作用。 (三)复法与大方、多药,大方为七方之首,药味多是其特点之一,但必须做到组方有序,主辅分明。
五、“药对”是组方的基础 (一)“药对”指两味以上的药物配伍合用,它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二)七情和合是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协同作用有相须、相使,相制作用有相杀、相畏、相恶。
六、无证可辨与无病可辨 (一)现今辨病结合辨证的概念,基本是西医学的辨病与中医学的辨证,对两者主次位置的互易性。中医自身识病的认同性,尚有待深入探析。特别是对中医辨证的特异性、系统性、规范性、再现性以及标准化、客观化、量化、微观化诸方面,还提出许多反面的新问题。 (二)强调以辨病为主导者,往往提出“无证可辨”以及治“证”仅是满足于某个阶段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暂时改善等见解。 (三)无病可辨者,从中医辨证却能得到治愈,表明治证与治病两者有其内在的同一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