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试笔系列——高考“力、热、光”实验试题汇解

 sdweifeng 2017-08-14

《高中物理思维方法集解》试笔系列

高考“力、热、光”实验试题汇解

                        山东       魏德田  

 

    [例题1](’08宁夏)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两摆摆长相同,悬挂于同一高度,AB两摆球均很小,质量之比为12。当两摆均处于自由静止状态时,其侧面刚好接触。向右上方拉动B球使其摆线伸直并与竖直方向成45°角,然后将其由静止释放。结果观察到两摆球粘在一起摆动,且最大摆角成30°。若本实验允许的最大误差为±4%,此实验是否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解析] 设摆球AB的质量分别为,摆长为lB球的初始高度为h1,碰撞前B球的速度为vB.在不考虑摆线质量的情况下,根据题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

 -----------

设碰撞前、后两摆球的总动量的大小分别为P1P2。有

P1=mBvB  ------------------------------------

联立①②③式得

 -----

同理可得

------

联立④⑤式得

 ----------

代入已知条件得

 --------------

由此可以推出

4% -------------

所以,此实验在规定的范围内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例题2](’07全国Ⅰ)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e=,其中v10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v2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安装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点,计小球1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在上述实验中,

P点是                     的平均位置。

M点是                     的平均位置。

N点是                      的平均位置。

②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P点是在实验中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M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撞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N点是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

②原理:

小球从槽口C飞出后作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设为t,则有

OP=v10t

OM=v1t

ON=v2t

小球2碰撞前静止,v20=0

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例题3](’06天津)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B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如图,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球,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球装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球仍从C处由静止滚下,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O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O点的距离:,并知AB两球的质量比为,则未放B球时A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       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与碰撞后总动量的百分误差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P2

[例题4](’08天津)某同学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发现单摆静止时摆球重心在球心的正下方,他仍将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当作摆长L,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测得6L和对应的周期T,画出L-T2图线,然后在图线上选取AB两点,坐标如图所示。他采用恰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则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应为g=                  。请你判断该同学得到的结果与摆球重心就在球心处的情况相比,将            (填偏大偏小相同)。

[答案]

[例题5](’07全国Ⅱ)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有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适当加长摆线

B.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摆球,应选用体积较大的

C.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不能太大

D.当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

其中对高测量结果精确度有利的是         

   [答案] AC

   [例题6](’06上海物理)7分)有一测量微小时间差的装置,是由两个摆长略有微小差别的单摆同轴水平悬挂构成.两个单摆摆动平面前后相互平行。   

1)现测得两单摆完成 50次全振动的时间

分别为 500 S 490 S,则两单摆的周期差AT         s 

2)某同学利用此装置测量小于单摆周期的微小时间差,具体操作如下:把两摆球向右拉至相同的摆角处,先释放长摆摆球,接着再释放短摆摆球,测得短摆经过若干次全振动后,两摆恰好第一次同时同方向通过某位置,由此可得出释放两摆的微小时间差。若测得释放两摆的时间差Δt0.165s,则在短摆释放        s(填时间)后,两摆恰好第一次同时向      (填方向)通过     (填位置); 

3)为了能更准确地测量微小的时间差,你认为此装置还可做的改进是          

                                                       

    [答案]10.02 28.085   左,  平衡位置 3)减小两单摆摆长差等。

[解析]10.02s

2)先释放的是长摆,故有nT1= nT2+Δt,解得n=8.25,所以短摆释放的时间为t=nT2=8.085s,此时两摆同时向左经过平衡位置。

3)在不改变摆长差的同时增大摆长,△T越小,可测得的时间差越小。

[例题7](’06全国Ⅱ) 一块玻璃砖用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析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

实验时,先将玻璃砖放到白纸上,使上述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与纸面垂直。在纸上画出直线aa’和bb’,aa’表示镀银的玻璃表面,bb’表示另一表面,如图所示。然后,在白纸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位置如图)。用的连线表示入射光线。

⑴为了测量折射率,应如何正确使用大头针

                                             

                                             

试在题图中标出的位置。

⑵然后,移去玻璃砖与大头针。试在题图中通过作图的方法标出光线从空气到玻璃中的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简要写出作图步骤。

                                                                      

⑶写出θ1、θ2表示的折射率公式为n       

[答案] ⑴在bb一侧观察P1P2(经bb折射、aa反射,再经bb折射后)的像,在适当的位置插上P3 ,使得P3P1P2的像在一条直线上,即让P3挡住P1P2的像:再插上P4,让它挡住P2(或P1)的像和P3P3P4的位置如图。

⑵①过P1P2作直线与bb交于O

②过P3P4作直线与bb交于O

③利用刻度尺找到OO的中点M

④过O点作bb的垂线CD,过M点作bb的垂线与aa相交与N,如图所示,连接ON

⑤∠P1OD CON

[例题8](’06江苏)1)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周期T=0.1s,小球相邻位置间距(由照片中的刻度尺量得)分别为OA=6.51cmAB=5.59cmBC=4.70cmCD=3.80cmDE=2.89cmEF=2.00cm

小球在位置A时的速度大小vA=       m/s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m/s2

2)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两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则

 

 

 

 

 

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 0.6050.90(2)偏小,不变 ;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

[例题9](’06全国Ⅰ)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ABD

[例题10](’04上海)一根长为约30cm、管内载面积为S=5.0×106m2的玻璃管下端有一个球形小容器,管内有一段长约1cm的水银柱.现在需要用比较准确的方法测定球形小容器的容积V.可用的器材有:刻度尺(量程500mm)、温度计(测量范围0100℃)、玻璃容器(高约30cm,直径约10cm)、足够多的沸水和冷水.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说明如何根据所测得的物理量得出实验结果.

[答案]1)将水银柱以下的玻璃浸没在水中,改变水温,用温度计测得若干组(或两组)不同,水温(即气体温度)T和气柱长度x的值。

2)方法一:气体作等压变化 ,作图,截距的绝对值即为V

       方法二:测两组数据可解得S

[例题11](’06上海)为了测试某种安全阀在外界环境为一个大气压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某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测试装置。该装置是一个装有电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可密闭容器。测试过程可分为如下操作步骤:   

a.记录密闭容器内空气的初始温度t1   

b.当安全阀开始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的温度t2   

c.用电加热器加热容器内的空气;   

d.将待测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    

e.盖紧装有安全阀的容器盖,将一定量空气密闭在容器内. 

(1)将每一步骤前的字母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                             

2)若测得的温度分别为t127 oCt287 oC,已知大气压强为1.0X105pa,则测试结果是:这个安全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是                        .

[答案]1d e a c b 21.2×105Pa(1.2个大气压)

[解析]根据气体状态方程有:

T1=300KT2=360KP1=1.0X105pa 代入可以解得:

P2=1.2X105pa1.2个大气压

[例题12](’04广东)如图,画有直角坐标系Oxy的白纸位于水平桌面上,M是放在白纸上的半圆形玻璃砖,其底面的圆心在坐标的原点,直边与x轴重合,OA是画在纸上的直线,为竖直地插在直线OA上的两枚大头针, 是竖直地插在纸上的第三枚大头针,是直线OAy轴正方向的夹角,是直线与轴负方向的夹角,只要直线OA画得合适,且的位置取得正确,测得角,便可求得玻璃得折射率。

   某学生在用上述方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在他画出的直线OA上竖直插上了两枚大头针,但在y<0的区域内,不管眼睛放在何处,都无法透过玻璃砖看到的像,他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他已透过玻璃砖看到了的像,确定位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他已正确地测得了的的值,则玻璃的折射率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应采取的措施是:在白纸上另画一条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较小的直线OA,把大头针P1P2竖直地插在所画的直线上,直到在y<0的区域内透过玻璃砖能看到P1P2的像。确定P3位置的方法是:插上P3后,P3刚好能挡住P1P2的像。则玻璃的折射率:n=

[例题13](’04上海)下图为一测量灯泡发光强度的装置.AB是一个有刻度的底座,两端可装两个灯泡,中间带一标记线的光度计可在底座上移动,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边灯泡在光度计上的照度是否相同,已知照度与灯泡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计到灯泡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有一个发光强度为I0的灯泡a和一个待测灯泡b.分别置于底座两端(如图).

1)怎样测定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Ix

                                                                              

                                                                              .

2)简单叙述一个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

[答案]1接通电源,移动光度计使两边的照度相同,测出距离r1r2,即可得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2测量多次,求平均值

 

 

 

                                   2017-08-14  经典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