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等孩子画画的一个半小时里,读了90页书,是李欣频的《人生创意课》。读李欣频的书的最大收获是,她的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推荐几十本甚至上百本她读过的好书,这些推荐的书是嵌入在她写的内容里,于是通过阅读她的书,也能知道她所推荐的书是属于哪一个领域和类型。这就解决了我的延伸阅读的问题。对于一个每日一本书、一部电影的人,她的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是可见一斑的,这也是她永不枯竭的创意的来源。所以你总能从她推荐的书和电影里找到自己所喜欢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在年初的时候去听她在北京举办的演讲的原因,当然获益匪浅。 1.为什么我喜欢李欣频的书 读李欣频的书让你感觉非常畅快,你能感觉到她那种急切的、要把她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你的那个感觉。我记得看到过一句话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而书何止不是如此呢。一个用心的作者总是能让你感觉到,他是用生命在写作,你能感觉到他的用心和生命的活力。这让我想起来最近在简书看到一个人的文章,标题就是我为什么不看现在中国人写的书,我并没有去看他写的内容,但是我对这个标题还是深有同感的。这也让我想起了曾经买的让人恼恨的两本书,当时是一起买了两本养生书,翻过后才发现,除了前面的一小部分外,后面的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是完全相同的。你知道那种被骗的、对作者痛恨的感觉,恨不得立即冲到作者面前去质问他。另外,我是在大学工作,我知道那些专业的书是怎么被写出来的,有多少人不是为了业绩、为了职称而写的书呢?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乱象的确很普遍,但是用心的作者也是有的,比如我考博士时用的沈同老先生编的《生物化学》,这是我见过的难得的编撰的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的专业书籍。当然目前也有一些现在的作者写的畅销书是很不错的,比如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还有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都是非常不错的、适合年轻人看的书。 2. 延伸阅读的方法: 对于很多人来讲,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不难,但是延伸阅读就会有问题,我们看完一本喜欢的书后,也希望能找到跟这本书相同领域的其他的好书,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好的书。我自己的经验是:1. 李欣频的书。因为她会推荐的大量的好书,总有适合我口味的,而且她推荐的书都是经过自己筛选过、认为是智慧经典的书,所以我基本上通过这种方法买的书,没有一本是感觉不值得的。当然,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任何人,你可以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作品里有这种推荐习惯的作者。2. 亚马逊和淘宝。在这两个地方购买的好处是,网站会按照你购买的书的内容,推荐相关类型的书,这样阅读一个主题的书就变的很容易。缺点是,如果你想找其他主题的书,就要从新筛选了。那这个缺点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弥补,那就是3. 某个主题的微信群或者像简书和豆瓣这样的社区。某主题的微信群也是获知好书的很好的途径,比如我参加李欣频讲座后主办方建的微信群,大家会不时的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做分享,这也是延伸阅读极好的来源。有一段时间,我想看跟美学有关的书,就去微信群里问,有群友推荐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的确不错的一本书。另外,简书和豆瓣里也有不少人推荐书。 3. 大量阅读的好处: 大量阅读的好处是,你的思维会在原来的树干上,长出伸向不同领域的树枝,随着某个领域阅读量的增加,伸出的树枝也会变得强壮,并且伸出更多的细枝,然后变得枝繁叶茂。所以阅读并没有终点,你读的越多会觉得不知道的也越多。可能也有人说,我知道那么多又有什么好处呢?用李欣频的话说,任何生命的议题没有在书中找不到答案的。你所经历的,过去的人也必定都经历过,他们把解决的智慧放到了书里。任何问题的答案,也都需要自己去寻找,因为只有自己知道,哪一个答案是适合自己的。 另外,大量的涉猎后,让你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变得不同。比如我读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之前是很少读有关美学方面的书的,本来以为是很高大上的蒙娜丽莎的之类的,其实看过后发现完全不是。他讲了一个在稻田里光脚编草席的、眼睛看不见的老太太,他感慨于那种失明的老人,却可以很快速的编出非常漂亮的花纹,那种完全用触觉就可以完成精细的手工艺。还有台湾之前的制水缸的师傅,能很快速的把一堆土放到转盘上,用脚一推后就可以拉出大缸,而且一个师傅一天可以做出400个大缸。而这种手工艺随着工业的转型也在逐渐的消失,他说我不是怀念这些手工艺,而是怀念人的身体的一种创造力。他还讲到了东西方艺术的差异,比如中国的戏曲和西方的芭蕾舞,中国的戏剧的运动多是水平运动,芭蕾舞多是把身体和力量向上提升。还提到梅兰芳先生在某国演出时,该国记录了他用不同的手指活动来表达几十种情感....... 最后,引用一段话最为总结: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月看来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看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