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杏福仁家养生坊 2017-08-15

消化不良本病的治疗强调肝、胃、肺同治,清 肝、理气、泄热、降逆、和胃、宣肺,从而使胃气和降,肝 气条达。盖气行则气血痰火湿食等邪皆能消散。而关 于调气,吾师强调,不仅要疏肝气、降胃气,且可兼宣肺 气。宣泄肺气,伸其治节,是调升降、运枢机的一个方 面,肺气疏畅,则肝郁亦得解·。

另值得注意的是肝郁气滞日久,气郁可化热伤阴 而出现脾胃阴虚证;亦可不经化热而成脾胃气虚甚至 阳虚证。由于本病病位在胃,易伤及中焦之气,因而脾 胃气虚证多于脾胃阴虚证。此外,还可出现偏于气滞, 或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或痰湿较盛,或气虚化热,短 时出现热盛伤津等兼证。根据病因病机的发展变化, 辨清寒热虚实尤显重要。在治疗上,肝郁气滞、胃失和 降为主要病机,脾胃虚弱亦贯穿始终,因而在疏肝和胃 的同时,注意兼证,且务使脾土敦厚,则痞满可愈。

临证中,针对肝胃郁热型胃痞(实痞),症见胃脘灼 热,餐后易饱胀,胀满可累及两胁肋,时有反酸,口干口 苦,心烦易怒,眠差,舌质暗红或舌边红,苔黄或黄腻, 脉弦滑者,根据“疏肝理气、清热和胃降逆”的基本原 则,基本方(柴胡、枳实、白术、陈皮、厚朴、砂仁、 黄连、吴茱萸、蒲公英、佛手、香橼皮、麦芽、谷芽、神曲、 甘草等)治疗,临床屡获良效。方中柴胡入肝经,辛行苦 泄,疏肝解郁,升举脾之清阳之气;白术健脾祛湿以助 脾运,枳实行气消痞使白术补而不滞,取枳术丸之功;厚朴善行气除满,柴胡与枳实、厚朴相伍,一升一降,使 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加强气机之调理;砂仁具有化湿 醒脾之功,为“醒脾调胃之要药”;佛手、香橼皮药性相 似,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理气调中;陈皮具有行气止 痛、健脾和中之功;黄连与吴茱萸相合,取左金丸之意, 黄连苦寒泻火,吴茱萸性辛热,具疏肝解郁,降逆止呕 之功,两药相合,苦降辛开,一清一温,共奏清肝降逆, 行气止痛之功;蒲公英人肝经,清热解毒,又可降泄气 滞;二芽、神曲以助运化,治疗胃脘饱胀尤其效验;甘草 既可补脾益气,调理中焦,又可调和诸药。若兼恶心呕 吐明显者,加竹茹、半夏;若反酸明显者,加瓦楞子、乌 贼骨;若胁痛明显者,加金铃子、元胡;若口臭口中黏腻 明显者,加藿香、佩兰;肝胃郁热,热邪灼津耗液,且气 郁而不行,胃失和降,若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干而传 导不畅者,加全瓜蒌、槟榔,甚者加熟大黄。

随着机体素质的强弱,阴阳的盛衰,病程的长短以 及用药情况,临床上应辨清寒热虚实,除一味地疏肝泄 热外,亦应注意敛肝,以调肝之用。如因久痞不愈,气 郁化热伤津,而致肝胃两伤,胃津不足,此时经投舒肝 理气药不效,应疏敛并用,如佛手、白芍、乌梅合用,或 以甘凉润养之,如石斛、沙参、玉竹、百合等。如若不经 化热而成脾胃气虚甚至阳虚者,虽痞满能食,但餐后加 重,治以甘温以补之,方用加减香砂六君子汤,阳虚者 往往导致寒湿壅结内侵,加以干姜、肉桂、沉香等温散 之;寒热互结者,加黄连、干姜,或选用甘草泻心汤之 属,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此外脏腑以通为用,气血 以和为贵,若气滞日久,终致气血瘀滞,气血失和。叶 天士有“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在络”之说,故方以血 府逐瘀汤或丹参饮或失笑散合良附丸加减为主,加减 之药如三七、元胡、郁金、枳壳等,清血热血瘀之品用以 赤芍、丹皮。因肝胃失和,致使气机升降失度,输化不 清,则聚浊为痰,凝滞于胃腑,痰气相搏,且每为情志而 诱发,故用温胆汤或导痰汤辨证加减,每收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