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16561读《步入中医之门》【2】

 AB向往神鹰 2017-08-15
如果都会那么典型,中医就太好学了。怎样才能掌握好辨证,这才是最重要的。初学中医时,我曾发愤苦读过的有两本书,一本是《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一本是《治法与方剂》这两本都是大部头的书,可是以辨证而言还是迷迷糊糊,过了很久以后才靠内经恍然大悟,架构出人体的生理病理。因为现在临床以杂病居多,杂病辨证就是脏腑加八纲辨证,以五脏为经,气血津液为纬,交叉纵横生克之后,辨证结果就会出现,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脉诊,脉诊做最初的预测,也是最后的诊断,预测的根据就是中医的生理病理。况且有时气色尚佳时并无太多的症状可供参考,脉诊几乎是唯一的参数。所以一定要这样自我要求,看病的时候绝对要先把脉,再看舌诊,然后不可以要病人自己讲哪里生病,一定要医生跟病人讲你哪里生病了,会有哪些症状,会有哪些问题,如果能这样不断的训练,把脉知症、知病这就不会是句空话,有的中医会说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我觉得一定要脉症相符,这样才能判断出最精准的证,唯有最精准的证才能立法用方,达到三剂见效的目的。那么该读哪些书呢?当然基本的教材要滚瓜烂熟,因为这些是最最基本的,是中医的基本共通语言,没有这些基础想要再进一步探索那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伤寒重要条文不背是不行的。尤其要注意的,中医是要求极为精准的学问,例如健脾燥湿跟燥湿健脾,这两种意思决然不同,一个是白术的作用,一个是苍术。而方剂那更是基本中的基本,初学方剂的基本要求就是300首,拿一张白纸,自己想自己写,能写上300首那就及格了。其实每一首能让我们背到的方子都是千锤百炼的,不然古方有几十万首,能够脱颖而出想想也真不容易,方剂是中医设计精良的武器,是基础中的基础。我还曾把一些名方的出处依年代排序过,为的是想要了解治法的演变。每一首方剂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治法,清楚治法才能拆解方剂,分析方剂之后才能有办法制定新方,因为临床没有固定证型,都是错综复杂的,想要抽梁换柱,拆旧屋住新人,唯有清楚房屋结构。方子弄懂了之后,最要用心还是在于病方面,最基本的感冒、咳嗽、头痛、头晕、酸痛、高血压、中风、心悸、失眠、腹痛、腹泻、便秘、肝胆问题等等,这些常见多发病一定要自己架构出一套治则。研究这些基础病,也把古今医案摘录进来,研究好致病因素,这会加深对生理病理的了解。感冒咳嗽这么常见的问题,每一个中医都要会医,哪有什么中医怕治嗽的瞎话,不过总是会有其他奇形怪状的出现,好像半夜一点准时咳嗽的像遇到鬼一样,或是干咳到大小便失禁的痛苦了一年,这些平时读书读到,都要认真好好研究,总有一天会碰到,我也真的都遇到了。所以刚入门也不要太妄想治大病就一炮而红,谨慎的处理好每一个接诊的病人,即使是最简单的病,也要比他人有更高的疗效解决,轻症三剂建功不难,重症三剂见效也不难。重症问题平常也要留心,因为达到一定的医疗能力之后,这些问题一定会碰到,平时研究好基本病因,到时斟酌损益一番,就不会离题太远。如红斑性狼疮是阴虚为本,硬皮病是阳虚为主,人参是前者的禁忌,却是后者的救命仙丹。而精神科的精神分裂症、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或各式各样的癌症,这些几乎是绝对要熟悉的,以前可能不受重视,可是现在已经是常见多发病了。所以事先要作好充分准备,天道酬勤是肯定的,所以唯有这样如此不断辛勤努力,才能厚积薄发,就像投手一定是不断的累积小胜,最后才能成为当家王牌。而且还有在碰到问题就要好好研究,新的病种都会开启新的认识。像最近碰到三叉神经痛的,痛到哭的时候还不敢擦眼泪,擦眼泪会更加重,而眼泪滴到皮肤也还是痛,痛起来就好像用大的尖镊子把脸夹起来。依脉证处置还不令人满意,就翻阅所有近代名家经验集,得到四十个医案,把这些资料打字列印出来,看了两天才推敲出所有前因后果,真的三剂就让半边的脸松绑了,服药一段时间还让已经七成白发开始转黑不少,痛了二十年,没看过疼痛有这样痛的,比癌症疼痛还要痛,通过这个病例也让我成长许多,最后还希望还这位51岁女性的一头黑发,这就是中医的快乐所在。还有一个重点是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中医不只开药方而已,还有针灸、外治等等,只要能够让病人在最快速度好转的方法都要研究。针灸就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一定要具备一针止痛的能力,而且还不只是止痛,还要止晕、利水消肿等等。像青光眼的眼睛灼热疼痛,进针后马上感受到清凉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