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只关注等第——作文的结果,对于产生结果的原因却不关心。学生看完评语后把作文或塞入书包了事或置于一旁不顾。学生最烦修改作文,也不知从何修改,最多改改病句、错字什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怎么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呢?老师通篇逐字逐句地批改,也只能改一时之文、一篇之文,而学生则只会吃“鱼”却不会“渔”。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着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评改作文。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是有效果的。 学生关注老师的评价,羡慕老师有评改学生作文的权利。因而投其所好,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评价“学生”的作文。角色的转换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作文课上,学生用红笔评改同学的作文,个个慎重其事,有的忙于查字典找资料,有的忙于思考发现问题,有的忙于请教同学和老师……学生在评改作文时,提高了认识能力,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用好作文标准作为对照,但又决不是教条的、生硬的。因为学生在当“小老师”时会接触到可以作为生动例子的许多较好或较一般的作文。有的学生作文立意高,题材新,构思巧,语句美。“小老师”评改这样的作文实际上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品论美文时,通过“师生”谈话,明白好作文产生的原因。这时“小老师”的内质已主动转换为“学生”。“小老师”从“学生”那儿学习到写出好作文的经验。而“学生”从“小老师”那儿获得成功的满足及进一步修改的信息与建议。“小老师”遇到不太好的作文,要帮着改好,这是批改作文的宗旨。“小老师”按标准、依步骤点评批注,尤其在“内容具体”上,“小老师”要根据老师的指导注出“在何处改具体”、“怎么改具体”,点出改的方向和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这无形中就提高了认识和写作水平。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08-07-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