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番外篇

 369蓝田书院 2017-08-19

桂枝(下)

1、关于古今桂枝药材的讨论

桂枝一名,古今医药人无人不知,但其药材的变化,却不为后世医家知晓。

明代以前所用桂枝,系以桂树较粗的枝皮入药,其枝条直径应在5cm以上,相当于目前的官桂药材。自《本草经集注》起,桂类药材有3类:以老龄树的“老宿”干皮加工为“扁广”(板状)的牡桂;以“嫩枝破卷成圆”为菌桂,并认为卷至“三重者良”;(经实践将枝皮卷为内径如铅笔大的三层筒状,其树枝直径应大于5cm)以更大枝皮或较小干皮,加工为“半卷”状之桂。本草中收载的牡桂、菌桂、桂,并非品种不同,只是入药部位的差异。

《新修本草》称桂乃“小枝薄而卷及二三重者”;“牡桂嫩枝皮,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蜀本草》进一步解释说:“嫩枝皮……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本草衍义》也认为:“《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取枝上皮也。”以上不仅说明古代桂枝为桂树枝皮,同时还说明当是还可以将桂枝称为肉桂或桂心。所以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等,在《伤寒论》和《千金翼方》中书为“桂枝”,而《千金要方》中写为“桂心”,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又写作“肉桂”。

现代使用之桂枝以幼嫩枝条入药,最早记载于北宋七年之《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谓:“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但当时并不称桂枝,只叫柳桂。直至《本草纲目》仍以桂枝“去粗皮用其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大约在明清之际才将柳桂改称桂枝,如明末《本草汇言》记载:“桂枝……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

2、关于古今桂枝解表作用差异的讨论

弄清古之桂枝与今之官桂基本相同,均以较小枝皮入药,目前一般认为桂枝解表,而官桂专于温里而不治表证。如此截然区分二者功效,恐失之偏颇。用枝皮做桂枝祛邪发表,有长达千年的应用历史,其功效值得肯定。为阐明两种桂枝在解表方面的异同,学者们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发现:二者化学组成基本相同,官桂虽含挥发油及桂皮醛较高,但在煎剂中二者含量无差异;二者水煎液的解热、镇痛等与解表相关的药效作用,亦无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均不支持官桂不能解表的说法。鉴于解表的药效指标是多方面的,其最终结论又必须以临床疗效为依据,故两种桂枝在解表方面的异同,还值得多途径的综合研究(桂枝古今名实考证及其与肉桂化学成分和药理的对比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3、关于桂枝“止汗”的讨论

桂枝“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说法,在医药文献中时有所见。桂枝发汗解表,其言不假,早为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所证实,正如《本草汇言》所说:“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称其“止汗”,则失之片面,故早已受到众多医药家驳斥。

王好古认为:“汗多用桂枝者,以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本草衍义补遗》曰:“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自汗止,非桂枝能收汗而用之”。黄宫绣《本草求真》亦认为:“书皆言(桂枝)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能收,只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有芍药入营以收阴,外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

小编觉得,古人所言“发汗”是说桂枝的功效,“止汗”是说使用桂枝后的结果,如此则可解释“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也。现代药理也说明桂枝有发汗的作用,而没有止汗的作用;其止汗的结果可能与桂枝具有镇静的作用相关。

整理|刘硕  编辑|朱西志

知识来源

《中药学》 主编 高学敏

《中华临床中药学》 主编 张廷模 彭成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编著 沈丕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