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儒家之曾子(微国学03)

 昵称27494174 2017-08-19

故我在10期:微国学,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国学

第一章 儒释道

一、儒家

  • 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参加劳动,助父母养家糊口。后来和父亲一起向孔子学习,因潜心刻苦,得到孔子的赞赏和真传。成学后,各国诸侯都想让曾子为己所用。齐国想让他为相,楚国想让他做令尹,晋国要封他上卿,但曾子都一一回绝。他潜心研究孔子的著作、思想,并收徒讲学。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嘉靖封他为“宗圣”。

儒释道·儒家之曾子(微国学03)

曾子

《大学》

《大学》为《礼记》一书中的第42篇。因其中内容深谙经国治世之道,受到了宋代学者的推崇。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按照朱熹的概括,《大学》的主要内容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在开篇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便为“三纲领”。“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前四条为“修身”的内容,而“修身”又是后三条的前提和基础。故而“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

《大学》与《论语》、《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并称“四书”。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后来被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为俩个不同的思想体系,而曾子正是其中的重要过渡。

儒释道·儒家之曾子(微国学03)

“四书”

《曾子》

《曾子》在秦代以来就失传了,但在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它的一些散落的言论。《大戴礼记》第四十九篇到五十八篇,题目都冠以“曾子”二字,后世称之为“曾子十篇”。唐魏征等人纂修的《群书治要》中,对《曾子》一书作了摘引,与《大戴礼记》中的相关篇章基本相似,可见《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应该是《曾子》中的一部分。后来人们把“曾子”十篇完善,使它具有完备的体制,形式和内容也逐渐成系统,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曾子》。

《曾子》的内容与《大学》、《孝经》是一致的。一是注重个人修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朝有过夕则改”。二是重视行孝,《曾子》中提到了三种孝,大孝、中孝、小孝。,这种区分不是程度而是类型上的区分。三是提倡“仁”的政治思想。

儒释道·儒家之曾子(微国学03)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如果有什么关于国学的问题或者见解亦或者任何,都可以在评论里留言,我们将挑出最棒的,展现在下期微国学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