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兆文化——历史朝代人物精编之春秋(下篇)

 金色年华554 2017-08-19

管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齐桓公在位时,由鲍叔牙荐任卿职,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项目是: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相应的官吏治理;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习武备战;大力选拔人才,积极扩充军备;主张按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由于这些改革,使齐国得到了振兴。同时,还以“尊王攘夷”为名,逐步吞并邻近小国,积极辅佐齐桓公征服了晋、楚、宋、郑等国,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国兆文化——历史朝代人物精编之春秋(下篇)

管仲

子产(?— 前522)

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前554年任郑卿。公元前543年,因平定司氏等贵族的叛乱有功而执政。他对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作了重大的改革:其一,作封洫,即改革田制,不仅有利于农田灌溉,而且因开沟设渠,划分了公田私田的界限,使私田合法化,由此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滋生。其二,作丘赋,即按土地的多少征收兵赋,不仅扩大了军费来源,增强了军事实力,而且允许私有土地的农民充作甲士,打破以往对甲士身份的限制,加速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其三,铸刑书,即将刑法浇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发展。此外,他还冲破了殷周以来神学观念的羁绊,提出了应将天象与人事区别开来的主张,对后世唯物主义的形成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国兆文化——历史朝代人物精编之春秋(下篇)

子产

三桓

鲁国的三家大贵族,即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均属鲁桓公的后裔,因而史称“三桓”。其中以季孙氏力量最强。三家在春秋晚期逐渐转化为新兴地主阶级。

左丘明

鲁国太史。历来为儒家学派所推尊。相传他左眼失明,故称盲左。他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实及有关文字记载,著有编年体史书《左氏春秋》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是后代史学家们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春秋社会各种历史的宝贵资料。国兆文化——历史朝代人物精编之春秋(下篇)

左丘明

孔丘(前551 — 前479)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期贫穷而低贱。他成年后,做过管理粮草及畜牧的小官。后来周游列国,聚众讲学,曾任鲁国司寇。政治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变法;哲学上,从天命论出发,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西周奴隶制的“礼治”;教育上,主张“学而优则仕”和“因材施教”,亦曾提出过“不耻下

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论断。这些教育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对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其门徒所辑录的《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言论思想。

孔丘

李耳

字伯阳,又称重耳、老聃或老子。春秋末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任东周史官,管理王室藏书。周室衰微,出为隐民。《道德经》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所说的“道”,并非物质性的实体,而是超时空的、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但他在观察社会动乱、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他认为万事万物,不管其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都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即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他的“柔弱胜刚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等观点,为后世军事家所利用,亦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后人尊他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国兆文化——历史朝代人物精编之春秋(下篇)

李耳

一作蹠。旧时被诬为“盗跖”。他领导的奴隶起义规模之大、力量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起义过程中,“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使“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堡)”,极其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当今的史学界中,有人对跖及其事迹的真实程度持疑。

孙武

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齐国人。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贤进士时,他带着兵书前往求见,经过考核,被阖闾任命为将。曾同伍员一道,率兵攻破楚都郢。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深刻地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地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兵书。国兆文化——历史朝代人物精编之春秋(下篇)

孙武

庆虎、庆寅

他俩是兄弟,均为陈国大夫。前550年利用陈侯朝楚之机发动政变,与此同时强迫役人筑城,无故杀戮役人。役人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杀死了在场监督的官吏,他俩也在这场役人的反抗暴动中被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