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是云安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这里将为大家介绍八音中的主打吹奏乐器——唢呐(大笛)的文化。 一、云安区唢呐文化的历史沿革和资源特色 云安区民俗风情极具本土特色,多姿多彩,其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资彩绚丽的云安山歌,八音曲艺,陈璘传说等民俗文化。其中特别具有地方特色的八音中主打吹奏乐器唢呐(大笛)尤为突出,云安唢呐起源已难考证,根据现存史料记载,如清康熙版,道光版《东安县志》(云安旧称东安)所载,至少于四、五百年前的明朝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粤西地区唢呐文化沉淀最为厚重的地区之一。 据《东安县志》载,凡官府礼仪程式,或坊间逢年过节,大户人家喜庆红白之事,必然要请乐队吹打,俗称请“一堂吹”。因乐队八音以唢呐为主音。又称“吹的打”。几百年来,唢呐文化在云安民间广泛流传,特别是本区富林、白石、镇安、南盛、高村等镇,并与八音曲艺相结合,代代承传。其时云安各镇很多村都有八音班,每个班都有几个唢呐手。因唢呐有大笛、短笛、大小笛、长筒等之分,要几个人分别吹奏。 云安唢呐,在粤西地区影响深远,经过世世代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及不断的改革创新,云安唢呐已成为云安区、云浮市每年春节和每届艺术节的保留节目,云安唢呐文化已成为粤西地区民间文化乃至广东、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品牌。云安唢呐经过四、五百年的兴盛与发展,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十年浩劫,曾一度式微几乎消失。到七、八十年代逐渐恢复,又在群众中慢慢广泛流传,以至复兴。特别是开放改革以来,全区各镇多数乡村都恢复了八音班,各班都拥有数名唢呐手,每逢过年过节,新屋进宅、嫁娶喜庆、子女满月、过生日等以及红白大事,人们都喜欢请“一堂吹”,以八音唢呐助兴。 二、唢呐文化的传承保护情况 云安(古称东安)区,地处高山密林之中,人们传递信息必须引吭长啸,乐器亦然,轻型的弦乐,打击乐音量不够,唯独吹奏乐特别是唢呐(大笛)其声音激越宏亮,高吭远扬,故在当地情有独钟,广泛流传。《东安县志》就有“东安往结万山中,侏离故习”的记载。侏离即为南方子数氏族音乐。 又记:“乐器……笛……”。即可知云安唢呐之历史源远流长。不单官方仪式就有唢呐吹奏(《东安县志》有载)。民间形式更是。如结婚喜庆、即由男方家起,一路以唢呐吹奏迎亲乐(《大开门》、《小开门》等)。走路到女家、接到新娘,又一路吹奏回到男家。隆重者可请上8支唢呐齐奏,称八贺笛、又称八仙贺寿,贺寿诞者更是如此。有长者仙逝,少即“喃斋”3天,多者7天、唢呐吹奏者少即3人、多即8人,即所谓。“三玄坛(3人吹唢呐)”、“五玄坛(5人吹唢呐)”和“八玄坛(8人吹唢呐)”。小户人家请不起,最少也要有一支唢呐,即人们调侃戏称的所谓“孤寒笛”。在灵堂吹奏,还吹奏着送先人上山直到安葬完毕。 云安的唢呐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十年浩劫期间一度中断,几近绝迹。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逐渐恢复。开放改革后,即大张旗鼓复兴。云安各地都有唢呐吹奏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唢呐手不下300人,会吹唢呐者不在小数人。 近年来,云安区政府和各级部门对云安唢呐文化引起重视,都大力支持云安唢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区文广新局、区文联深入基层、重点扶持,不定期地下乡指导工作,广泛组织民间艺人积极抢救,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利用民俗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协助开展多类民间文艺活动,鼓励支持建立各类社团。富林镇每个村都有八音班,唢呐手近百人,白石镇也有2个粤乐曲艺社,唢呐手几十人。唢呐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有富林、白石、镇安、高村等镇,我们把唢呐文化的传扬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使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逐渐发展。近期还成立全区唢呐文化协会,以利其发扬、提高。 一直以来,云安区政府对唢呐艺术等各类文化活动都大力支持,并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广新局经常让业内人士或民俗专家学者考察调研,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并以民间结婚喜庆唢呐吹奏曲为基调,假作出伴舞唢呐吹奏曲《唢呐迎春》,并推荐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节,获得金奖。 我们还对民间传统习俗正确引导,保存精华,去其糟粕。如富林云利蘸会,就扩大了唢呐文化内涵、删除封建迷信部分,使其保留发扬唢呐文化,提高质量。特别是马塘每年三月初三炮会和每三年一届的五月十三庙会十三甲大巡游,由前三天开始狂欢节、唢呐戏曲一连几天,整天唢呐不断。在邻近两县十三个村委会大巡游。 为了使云安唢呐文化发扬光大,我们在富林镇马塘举行阵容鼎盛、盛况空前的唢呐大表演,并计划每年举行一次。云安区有关部门还准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云安区唢呐培训班。使云安唢呐后继有人,云安唢呐文化能发扬光大、永世留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