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

 weimiao 2017-08-20

探秘天地万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天地万物从何而来?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源是什么?当文明发展到定的阶段,人类便开始关注这种根本性问题,把目光转向宇宙的本体。周幽王之世,太史伯和郑桓公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自物”(《国语·郑语》),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相混和而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就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中国历史上以“五行”解释万物起源的最早记载。此后两百年,春秋时期又有学者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新说。《管子.水池》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认为“水”是万事万物包括一切有牛命的东两的本原,而且美丑贤恳资质优劣等差别亦因“水“而产生。比起自殷周以来的把一切都归之于“天命”或“上帝”的官方哲学,这无疑已是相当先进的认识;不过,“五行”也好,“水”也好,都是“百物”当中的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用部分的、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普遍的规律,有时不免苍白无力。譬如以”水”作为万物本原,那么,“水”如何生成“火”?至少当时,对此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所以,“五行”本原说或“水“本原说在认识论上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老子则解决了这个难题。

探秘天地万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元”(《老子》四十章,下文凡引《老于》,只出章次),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句中的“无”就是“道”。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不是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而是形而上的“道”。用老子的话来表述,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那么,这个形而上的“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通行的王弼本《老子)怍“天下母”,据马王堆帛书本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有这么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未有天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它既无声音、又无形象,它不依靠任何外力,却在永远地运行,而且无所不至,可以说它就是天地的本始。因为没有形象,我便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姑且用“道”来勉强称呼它。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二十一章)。“道”这种东西是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而,其中却蕴含着无象之象、无物之物,蕴古着生命的精气,生命的原质。“道”之为“天地母”,其原因就在于此。

探秘天地万物起源之“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一’的“一”是一种混一之气,是尚未成形的“元气”。宋人赵至坚说:“一,元气,道之始也、古有天地万物同得一气而有生。”(《道德真经疏义》)。一生二”即“一生阴与阳”(河上公注语);“阴…‘阳”分别代表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于是产生“和气”,这就是“一生二”;“一气”鼓荡流转,“阴”、”阳’相摩相和,万事万物便由此而产生,这就是“三生万物”.

苏辙《老子解》说:“夫道,非一非二及其有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韩非于·扬枉》中也有“道冠双,敞剧”这样的话,可见布老子哲学体系中,形而上的“道”/“’(即来成形的“气”、“厄气”)是一同事。“道’或者“一”或青“元气”投有形状没有声音,人的感官无从觉知,所以称为“无”,而它作为形 而上的、确实的存在,叉蕴含着“有”(“有象”、有物”、“有精”)。“道”“周而不殆”,其中的“有”“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而且,“道冲而崩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化生万物的能力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所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这关于宇宙本体、万物生成的学说在当时无与伦比,对后人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光宋严、尹文,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学者的本体论基本上都没有超出老子的这一认识框架。

更多历史探究,敬请关注后续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