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发现率定义?举列说明?

 大隆龙 2017-08-20

一、什么是血压 人体的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基本上封闭的“管道系统”。正常的心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肌肉器官,就像一个水泵,它日 夜不停地、有节律地搏动着。心脏一张一缩,使血液在循环器官内川流不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无论心脏收缩或舒张,都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这就是我们 说的血压。通常我们把收缩压称为高压,舒张压称为低压。

二、血液是怎样输送的 血液的循环输送主要依靠心脏及动脉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收缩期:心脏收缩其力量最大的左心室,血液压力使主动脉瓣打开,血液输送到大动脉,经过大动脉分流到 小动脉、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此时血管迅速膨胀储存血液,当身体器官完成血氧交换之后血液再从毛细血管流出汇聚到细静脉、小静脉,大静脉最后回到右心房。舒 张期:左心室舒张,由于没有压力,主动脉瓣关闭,防治血液回流,心脏不向外供血。此时动脉血管收缩,将储存的血液分配的身体各器官。也就是说心脏收缩期血 液靠心脏的压力输送,舒张期靠血管的收缩输送。心脏和血管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体系。

三、谁在控制血压 大脑及人体中枢神经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它能够调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比如气温下降时皮 肤首先感知到气温变化(觉得冷)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心脏及血管的收缩力度,加大对身体器官尤其是皮肤毛细血管的供血量,以 抵御寒冷。这时血压就会升高。

* 我经常听医生嘱咐患者天冷时血管受冷收缩导致血压突然增高,这样的说法虽然比较片面,不够准确。但血压升高的结果是一样的。也许是医生没有时间详细说明。

分布在血管上的神经感受器不断将血液流动情况反馈给大脑,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心脏及血管的收缩快慢,根据身体需要调整心脏的供血量。当人兴奋激动时血压就会增高,而平静时血压就恢复正常就是这个原因。一旦神经感受器受损,大脑就得不到正确的血流信息。

正常的血压不仅受分布在血管上的神经感受器调控同时也受血液流速的影响,而高胆固醇、高血脂不仅可以让血液粘稠,血流缓慢,血压增高,还可导致血压神经感受器反应迟钝。

血液中的脂质、胆固醇及药物残留逐步堆积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等,长期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会使其失去弹性,并降低血压神经感受器的感知能力。

四、为什么会产生高血压?

我们把心脏比喻成水泵,血管比喻成水管。水管(血管)终端就是我们的组织与器官。大家都知道水流对水管的压力取决于水的密度和水管的粗细,密度小、水管粗 水流速度就快,对水管的压力就小,反之对水管的压力就大。而正常人的管内压力的大小同样取决于血液的流速与血液密度(血黏度)和流速。高血压患者因为血黏 度高,流速慢,增加了血液对血管的压力。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血流缓慢难以给脏器足够的营养供应,于是人体自我调节机制就会分泌更多的荷尔蒙激素,促进 血管收缩力加大,以使血液能尽快进入组织器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人体自身血压调节机制习惯性亢奋而使血压持续性升高。 临床上,对高血压的诊断一般包括血压测量、是否有血管杂音、器官损坏、血尿常规及血生化等项目的检查,其目的是为了解高血压病损程度,根据病情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通常人的动脉血管压力为80/120mmHg,如果动脉血管的压力长期高于90/140mmHg 就是高血压,长期高血压是导致脑溢血、肾衰竭、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一看自己的血压突然升高,就特别害怕!其实他们怕的并不是高血压本身,而是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等器官病变会随时威胁到生命。 那么,血压正常就一定很安全吗?事实并非如此,高血压患者大多属于缓进型,潜伏期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偶尔会出现血压升高或者在过度劳累、精神高度 紧张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出现,多数患者偶尔在查体时才发现有高血压高。个别患者甚至突然发生脑出血,此时才发现高血压。 所以高血压又称为“隐形杀手”,它在不知不觉中损害患者的身体器官,而患者却毫不知情。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如精神状态、生活节奏、个人差异、饮食习惯、药 物、遗传、疾病、天气变化、血液质量、血管质量等等。在诸多因素中血管质量、血液质量尤为重要,93% 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是因为血管质量和血液质量下降造成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是因为血液循环出了问题。

五、高血压是如何分类的? 从医学上来说,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由于受遗传、饮食、精神等因素影响,人体自身血压调节机制发生紊乱或者障碍。这种高血压患者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 以上。这一类高血压患者的特点是病程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有的人血压很低就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问题,而有的血压虽然很高,但仍然感觉不到身体有任何不舒 服的征兆。所以,很容易被患者忽略,直到突然爆发了脑溢血、或者去医院检查时,才知道自己已经是高血压了。◆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疾病有:(1) 肾脏病变,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 (2) 大血管病变,如大血管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严重时要终止妊娠; (4)内分泌性病变,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5)脑部疾患,如脑瘤、脑部创伤等;   (6)药源性因素,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器官移植长期应用激素等。 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升高,单用降压药治疗效果不佳。有些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六、高血压有哪些并发症?为什么说它是“隐形杀手”!

心、脑、肾等器官是高血压的损害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还可以引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长期高血压还会使心室扩张,形成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动脉硬化,最后引起中风包括脑梗塞和脑溢血,高血压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 影响肾功能,甚至会导致尿毒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死于脑中风与高血压合并症的人在150 万以上,致残者更是达到3 百万以上。未采取合理预防措施的高血压病人中,77.3%死于脑血管病,21.2%死于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梗塞,1. 5% 死于肾功能不全。因为高血压是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比较隐蔽。但它对心、脑、肾的危害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高血压也被医学界称为“隐形杀手”!

◆危害一: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高血压使动脉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使全身小动脉的长期痉挛,可能使血管壁发生营养不良性变化,内膜下蛋白性物质沉积,纤维组织增多,中膜肌层肥厚,动脉弹性减低,以致管腔变窄。由于小动脉内的变化,管腔内的沉积增厚变窄,医学上称此为“玻璃样变”。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主要是靶器官受累的症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缺血产生头晕头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间竭性跛行等。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并且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既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各种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也是人体机能退化衰老的重要原因;硬化莫小觑。

◆危害二:心脏超负荷扩张 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或血液容量增加,也就是说压力(外周血管阻力)和容量(血液容量)这两大因素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心脏为了维持畅通的血液循环,必须加倍努力地收缩,才能使血液到达各处,其结果是心脏过于劳累,左心室肥厚以至扩张。高血压早期心脏舒张时心室血液的充盈受影响(即舒张功能),后期则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心脏排血功能减弱,排血量减少,当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就会出现心力衰竭,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新近研究证明有些高血压病人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长期维持在较为理想水平,但心脏的重量依然还在增加。

◆危害三:肾功能衰竭 肾脏则因肾小动脉硬化,形成肾缺血,刺激肾素分泌,促使外周血管收缩,这样又加重了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肾脏长期缺血,发生营养不良变化,肾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的原因。这种损害若不及时得到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加剧,发展到最后就会引起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直至发展成尿毒症。

◆危害四:脑中风(卒中)

另外,高血压容易使不稳定的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造成出血性卒中、斑块的堆积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将会造成缺血性卒中,脑卒中是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

◆危害五:视网膜病变! 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 造成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浆渗漏、血管内有形成份渗出,产生视网膜水肿、出血、缺血或渗出斑等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视网膜脱离。

因为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全身小动脉血管出现玻璃样改变,造成供血障碍,致使心、脑、肾等脏器长期超负荷运转,因此,一旦爆发,后果会特别严重。 虽然医生努力让患者控制血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从近年来大量临床治疗结果来看:药物降压,虽然可以把暂时血压降下来,但对已经出现病变的血管和脏器难以得到有效治疗。也就是说:短暂控制血压,难以保证血压的长期稳定。万一遇到情绪紧张、剧烈运动、气温骤降,受惊、或者服用药物不及时,突然增高的血压随时可能导致已经损坏的血管和脏器出现意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