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因骨质破坏导致的骨痛、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及病理性骨折称为骨髓瘤骨病。骨病变是MM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80%左右,在Durie-Salmon分期系统中,骨病变直接关系到疾病分期和危险分层。可见,如何用影像学检查提高骨病变的识别对MM诊治非常关键,本文就来“破译”这些影像学检查。 作者丨王怡,吴凌,夏冰,张翼鷟 审核丨张翼鷟 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科主任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肿瘤,以浆细胞的克隆性增殖为特征,血液和尿液中能检测到过量免疫球蛋白,临床主要表现为'CRAB'症状(血钙增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 MM患者因骨质破坏导致的骨痛、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及病理性骨折称为骨髓瘤骨病,其中,溶骨性病变是MM骨病变的主要特征,70%~80%的患者在诊断时有溶骨性病变,90%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溶骨性病变。 针对MM,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MRI、PET/CT等。 X线 不是最佳但应用最广是有原因的 1. X线主要表现为无硬化边缘的穿凿样溶骨性病变,在长骨可为骨内膜破坏,但骨小梁的溶骨性病变达30%以上时才能显示,即使在治疗有效后X线片上仍可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这是X线最主要的限制,且X线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2. X线往往需摄片10~20张才能反映较完整的骨骼系统,而且胸骨、肋骨、肩胛骨、脊柱显影不良,摄片还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病重患者是很难做到的。 3. 但由于X线检查过程简单,价格便宜,且对颅骨和四肢骨病变的检出率比CT更高,目前仍被广泛用于MM的筛查中。 X线上颅骨穿凿样溶骨性病变 知识点:X线主要用于检出溶骨性病变,对MM骨骼病变进行初步评估,但当X线病变阳性时疾病已不是早期。 CT 弥补了X线不足,优势远大过缺点 1. MM的CT表现与X线相似,主要为溶骨性病变,且在疾病完全缓解之后骨病变在CT片上依然存在。 2. CT能够更好的评估骨折风险和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稳定性,对骨皮质和骨小梁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对脊柱、胸廓、骨盆的溶骨性病变的敏感性高于X线,还可以看出有无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3. CT检查最主要的缺点是辐射较大,且含碘对比剂有损肾功能,因此现在更推荐全身低剂量CT(WB-LDCT)。 WB-LDCT上颅骨、骨盆的溶骨性病变和椎体骨折 WB-LDCT的优势有4方面: 第一,大大减低了辐射量(近似于X线),扫描时间明显短于X线; 第二,可以同时显示出MM的多种病变:骨髓侵犯(尤其是四肢骨)、髓外病变、软组织浸润程度和溶骨性改变等; 第三,还可以发现MM以外的病变如肺感染和其他部位的肿瘤,有助于患者的综合治疗,对疾病分期、化疗方案的选择、手术和病理取材有指导意义; 最后,2015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会议将CT(包括WB-LDCT)或PET/CT检查提示1处或多处溶骨性病变(直径≥5 mm)作为 MM骨病诊断标准。 有报道显示, MM患者发现CT上有髓内病变者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更多,且髓外病变(EMD)只存在于CT发现有髓内病变者。CT上有髓内病变的患者总生存(OS)期较短,为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此外,WB-LDCT上的变化与血液学指标(血红蛋白、肌酐、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且能更准确地进行疗效评价,在随访过程中髓内和EMD的有效检出率是预测疾病进展的关键。 知识点:CT虽然对早期骨质病变敏感性较高,但由于辐射量较大,现在更推荐进行全身低剂量CT扫描。X线和CT都只能反映骨骼的形态学变化,而不能显示出早期病变和病灶对治疗的功能性反映。 MRI 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是它的优势 MRI对软组织和骨髓的分辨率很高,是检测弥漫性骨髓浸润和压缩性骨折的最敏感的手段。传统MRI对于整个骨骼系统的视野(FOV)较局限,弥漫性骨髓浸润易被红髓掩盖,而全身MRI(WB-MRI)虽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但其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不能用于有幽闭恐惧症、金属物和有假体的患者。 功能性成像如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突破传统MRI在形态学和病变大小的局限,显示出血管灌注、细胞结构和肿瘤微循环的变化,反映肿瘤浸润程度,与传统MRI结合能够更准确的评价疗效。 MM骨病变局灶性病变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MRI有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例如: (1)MRI上多于7处FL的MM患者5年生存率和完全缓解(CR)率降低,局灶性病变(FL)的消退提示生存期较长; (2)MRI上显示出弥漫性病变者比仅有局灶性病变者预后更差,生存期更短,MRI上有弥漫性病变者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可能性更大; (3)MRI上的弥漫性病变、全身MRI多于25处FL或中轴骨MRI多于7处FL提示疾病早期进展可能性大和较短的PFS和OS。 2015年IMWG会议将MRI检查发现FL>1处视为预后差的生物学标志之一,且MRI中病变直径需≥5 mm,如病灶直径<5>5> 知识点:MRI对骨髓弥漫性病变和EMD有较高的敏感性,在瘤细胞侵犯骨质之前即可反映出骨髓密度的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骨病变,尤其对于评估冒烟型骨髓瘤(SMM)和MGUS疾病进展和指导早期治疗有较高价值,能够区分骨质疏松是良性变化还是瘤细胞浸润所致,对骨痛明显区域做MRI扫描可了解肿瘤大小和侵犯深度,是否压迫到神经根。但MRI对溶骨性病变和长骨病变敏感性较低,与CT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功能性成像更有利于评价疗效。 PET/CT 是协助分期和评价的很好手段 以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为显像剂的PET/CT(18F-FDG PET/CT)被认为是协助MM分期和评价疗效方面价值较高的手段,能够直观的显示出肿瘤负荷。 与MRI相比,PET/CT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其对脊柱的敏感性比MRI低,对弥漫性病变的漏诊率约30%,所以对于PET/CT检查表现为阴性者应加做脊柱MRI。 18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FDG在病灶处浓集,可以在出现溶骨性病变前就反映出新陈代谢的变化。但FDG并不具有肿瘤特异性,在某些良性肿瘤、炎性病灶、正常组织也有摄取,造成假阳性结果,某些情况下MM的活动性病变也不能很好的显影,且空间分辨率低(6~8 mm),可能会漏检肋骨病变,且由于大脑对FDG的高摄取率可能会掩盖颅骨的病变。 PET/CT全身显像 PET/CT检测出的髓外病变(EMD)、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局灶性病变(FL)的数量是重要的预后指标,但SUVmax对疾病进展和预后判断的价值目前还存在争议。 在最近一次有关MM缓解标准的IMWG共识的报告中,在缓解标准中加入了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检测标准,PET/CT是唯一建议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随着PET/CT检查在MM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多被发掘,专家们正致力于将影像学指标标准化,为评价病情提供最准确的标准。 知识点:PET/CT集CT和MRI优点于一身,是检出EMD最敏感的手段,可以区分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病变,18F-FDG PET/CT显示的主要是肿瘤的增生活动性病灶,反映骨骼的代谢状况,MRI和PET/CT对于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科室及专家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创建于 2008 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临床转化医学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学科;现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牵头及参与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血液科收治患者覆盖所有血液疾病谱,年门诊量及出入院病例数居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前列;在干细胞移植技术及血液肿瘤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诊疗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目前以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为重点病种,建立并完善各类血液系统肿瘤的分层治疗体系,开展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与儿童肿瘤科合作,成功开展儿童实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夏冰,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2003/07-2010/07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七年制,2013/12-2014/05在美国H.LeeMoffitt肿瘤中心做访问学者,2016/09-至今在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在读。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淋巴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天津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会议包括美国血液学年会(The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等发表文章10余篇。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 |
|
来自: zskyteacher > 《骨肌运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