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说中国书法的体系

 御云斋艺术馆 2017-08-21

中国书法,浩浩荡荡,千姿百态。涉身其中,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初学书法的人,常常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建议,有老师说要学颜体、欧体,不要练赵体,也有老师说要练隶书不要写楷书,有人说应该从碑开始,有人说必须从帖练起,有人说要从唐朝的书法入手,有人说要从汉代的书法开始。由此可见,在书法界,大家往往在不同的层面上和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书法。有人按朝代论字,有人按书家个人风格说字,有人却从碑与帖的差异讲书法;有人说书体,有人谈书风。再看看通行的书法教材和工具书,要么从书体演化的角度讲述书法,从甲骨文、篆书说到隶书、草书、行书等;要么从历代书法说起,从商周说到唐宋元明清。一部书法史,究竟应当从何说起?

无论从书体还是从朝代角度论书法,似乎都忽视了书法本身的特性。朝代之分只是时间的框架,并不必然成为书法体系与风格的依据。书体与书法不可分离,但书体毕竟是文字的类型,不能与书法等同。那么,究竟如何来认识和表述中国书法的整体脉络?在不同朝代、不同书体、不同流派和不同书家的书法之上是否可以有一种宏观的书法类型体系?

提到中国书法的体系,我们不能不提到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他在《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文中,第一次将书法明确分为碑、帖两大流派。认为中国书法在汉末魏晋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流派,'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始于二王,疏放妍妙,长于尺牍,流行于世族之门。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贴近民间。两种流派各有其长,'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阮元虽然用的是'书派'的概念,但他把南北书派视为魏晋以来书法发展的核心线索,是一部书法发展史的基本框架。所以说,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其实已经提出了中国书法的体系问题。

但是,阮元的旨趣在于扭转千余年来的尊贴传统,弘扬碑学价值。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书法的流派和风格,而不是体系问题。就是说,阮元从地域差异出发,提出南派与北派书风,虽然很有眼光,而且影响深远,但他只是对两种书法流派的风格与特点进行了描述。他虽然也涉及到了两种书风的形成原因,但嫌流于表面。汉末魏晋之间,书体之变迁、书风之变化,虽与政治、文化和习俗有关,但书写材料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书写行为的变化,更值得重视。中国书法的书风与书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书体变化与书写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书写材料的变化应该是理解书体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书风变迁的重要依据。甲骨文或钟鼎文、真草或隶篆,书体不同,风格各异,归根到底,主要源于书写材料的不同。

在汉末魏晋之前的一千多年中间,中国文字从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到小篆及隶书,日趋成熟,书法也随文字类型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在此阶段,书写主要以纪念性的铭文为主,以碑石为载体。如阮元所说'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作为铭文,内容涉及帝王将相或重大历史事件,文字及书法必须威严、端庄、整齐,'界格方严,法书深刻',所以书法大都显得雄壮、厚重和质朴。

但从汉代开始,书体和书风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知道,公元2-4世纪正是造纸术形成和成熟的朝代,到魏晋时期,纸张已非常普及,基本取代了帛简,成为通用的书写材料。同时,毛笔在汉代也日趋完善。书写材料的革命,无疑推动了书写习惯和书体的变迁。在平滑、柔软的纸面上,书写的节奏加快,笔触运行更加灵活,书写者有了更大的笔墨表现空间,书写的技巧和规则也日趋丰富和细腻。所以行书、草书日趋普及,书法从金石之气逐渐转向书卷之气。作为书法学习的样板,金石书法也逐渐转向尺牍书法。纸张书法使得书法从庙堂走入广大的文人群体,成为读书人日用的基本文化技能,书法特征本身也日益丰富多彩、个性突出。王羲之的书法看似是由于唐太宗的喜好而得以推广,而深层原因更在于王羲之的书风是纸张时代的风格,必然会取代金石时代的书体与风格。可以说,造纸技术的完善、纸张的普及以及毛笔的改进,大大推进了书写习惯的改变和书体的变迁。纸张书法随之取代了金石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的主流。

书法与纸张的结合,构成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的书法历史由此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即金石时期和纸张时期。两大历史时期的书法也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个不同的书法体系。

金石之书适用于铭文和纪念性文字,因此具有庙堂之气、阳刚之态,有很强的仪式感、秩序感,钟鼎文、李斯篆书、礼器碑、曹全碑莫不如此。而简牍文字更具有日常的性质、个人的色彩,因此具有随意性、生活性,显得灵动、潇洒,王羲之的信札、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祭侄稿》、张旭、怀素书法,均属此类。而且铭文的书写,是书写者带着明确目标、有清晰意图的书写和创作,甚至要经过多次的试写,底稿或许还经过多次修改,是人工设计的结果。而尺牍的书写,往往不是精心设计之作,通常是'纵手而成',即兴写来,率性而随意。

总之,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一金石书法系统,二纸张书法系统。金石系统的书法以青铜器和石碑为载体,面目严肃,有正襟危坐之感。而书法与纸张结合之后,书法的表现能力空前扩展,书法日趋精细,书风随意闲散。两大系统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前后顺序关系,但从魏晋时代开始,两大系统从先后关系变成并存关系。金石书法虽然不入主流,但在纸张书法盛行时期并未消失。在清代,在阮元、包世臣等人的鼓吹下,两大系统的书法相互竞争,也相互借鉴与融合,书法风格更加多元。但从功能的角度看,金石书法和纸张书法依然保持其各自的适用范围,石刻、墓志、牌匾等,往往首选隶书、楷书等,而札记、尺牍、册页,则倾向于适用行草。

自古及今,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对历代书法各有所取,各有所好,个体书风也多姿多彩。但从总体上看,千姿百态的书法风格与流派,均可纳入以上的两大书法体系之中。借助两种书法体系,我们很容易对历代种种书法的师承与流变进行梳理,系统分析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以及书法艺术特征演变过程。不知方家以为如何?

2017年8月,洪捷于德国石塔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