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德彪西《大海》 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 文章以德彪西的音乐人生为分析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的音乐起航以及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本文原载《艺术教育》。
一、音乐起航与创作背景 德彪西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德的一个商人家庭。年仅8岁就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一直是该学院才华出众的学生之一,他创作了获得罗马奖的大合唱《浪子》,以及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代表印象派音乐的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这些在当时都有很高的评价。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和弦音以及全音阶上的天赋,创作了一套特有的音响组合,并将这套组合发挥到了极致。他后来创作的一些曲谱,尤其是《大海》,虽然受当时经济主导思想的侵袭,他的创作或多或少需要带些商业的色彩,但他依然坚持运用自己的艺术概念,不断地突破自我。因此,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创作理念和激情,又往往覆盖了商业色彩。 纵观德彪西的音乐人生,其实是他将音乐艺术与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世界追求个性自由、理想解放的过程。 阿巴多指挥 二、《大海》的内心独白 1、浓厚的大海情结 德彪西从小就对大海充满了向往,这种向往和印象在德彪西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情结。他曾经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提到:“自由的人,你将永远歌唱大海。”由此可见,德彪西对大海的情结以及从内心深处对大海的这种挚爱和渴望,是他后来创作素描《大海》的艺术根基和源泉。 2、整体主题分析 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这部交响曲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融且具有非常完美的组成结构的艺术作品。 作品突出描绘了大海的景象,展示出大海的动态之美,并且还表现出了德彪西自身超出常人的声音处理手段和技巧。作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美妙的海景,将一个完整的幻想“海”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仿佛一幅描绘大海变幻莫测的生动画卷。作品一共由三首乐章组成,具体分析如下。
通过以上各个部分的分析,在交响素描的大海中,德彪西将大自然的丰富的画面凝结为音响,通过对美学的理解和对文学的感悟,让音乐再现出了一幅《大海》的美妙画卷。德彪西的音乐,通过色彩和新颖的和声,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意象,他用一种自己的想法和构思与其和声相结合,达到了这种异乎寻常的境界。 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德彪西对大海的“情有独钟”,以及他创作的创造性与突出的文艺色彩,才使得这部《大海》让更多的欣赏者能够更多地产生共鸣。也正是这首曲子,将笔者心目中的大海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刻,仿佛他所运用的不仅仅是音符和乐器,而是由它们组合在一起交织而成的一幅美丽的大海画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