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484 个与众不同的人 “我们不会变老,只会变得更好!” 76岁的他说起这句话,比司马见过的任何00后90后还要铿锵有力。没人会不服气,因为那是蔡澜啊。 当唱出“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黄霑驾鹤西去,83岁的倪匡和94岁的金庸也鲜少露面,只有76岁的蔡澜仍活跃着,写书、开网店、做节目,像个不曾老去的少年。 有一次夜间坐飞机, 他突遇气流,颠簸不止, 身边一位澳洲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 蔡澜却一直淡定的喝酒。 飞机稳定后,那人不解: “老兄,你死过吗?” 蔡澜缓缓放下手中的酒杯,“我活过。” (好不洒脱~) 提起蔡澜,司马的脑海里会冒出无数个身份,他拍得了电影,写得了文章,当得了主持。因为有才,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连金庸都评价说:“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不过,更多人知道蔡澜是因为吃吃喝喝。他被《舌尖上的中国》邀请去担任美食总顾问,人称“中国第一食神。” 当被问到“蔡澜先生,您最喜欢的是哪个称呼?”他眼睛一眯:“一个活得有趣的人。” 这个70多岁的老头儿曾拄着拐杖在节目里感叹:“我感觉还是和年轻人有些代沟,嗯,我是比他们年轻一点。”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他自称“快乐教主”,不过,那份快乐和豁达却并不是他一直都有的。 ▼ “我在一件错误的事情上, 花了四十年的时间” 谁能想到,这位以吃吃喝喝潇洒走人间出名的蔡澜先生,前半生的重头戏却是电影呢? 1941年,蔡澜出生于新加坡,父亲蔡文玄早年追随邵逸夫,在新加坡负责南洋院线。 蔡澜原本叫蔡南,取南洋之意,后来为了避亲戚讳改名蔡澜。虽生在新加坡,但籍贯是广州潮州。 自幼在戏院长大的蔡澜最喜欢做的事情, 就是跟着父亲泡在大大的影院里, 半跪在椅子上看电影。 电影,伴随他渡过了整个童年时代, 遇上一部喜欢的电影, 他可以看上几十遍都不嫌烦,可谓沉迷。 甚至,为看懂电影独白, 他中学念了两所学校, 上午学中文,下午学英文, 常泡在图书馆搜集资料。 18岁到往日本念大学也是学的电影科编导系, 大学期间找兼职也是跟电影相关的, 给邵氏电影当驻日经理、翻译。 “你这么爱电影,不如做导演自己拍电影吧?”当蔡澜六年后学成回国,邵氏电影的邵逸夫对他说。 “我想做监制。”蔡澜选择了更难的,“比起导演,监制从一个故事的孕育,到物色演员、制定预算,直到版权售卖,这样我将成为一个更全面的电影人。” 如果没有这个决定,后来也不会有跟成龙的合作 因为喜欢电影,他就想全身心地钻进去,把它研究个透。 一开始,他并不熟悉监制的工作,从引进更专业的阿莱摄影机,到邀请西本正等日本演员赴港演出,他吃过不懂技术的亏,也被外国导演的高价格欺骗过。 不断熟练的外语,别人都在约会、逛吃逛吃,他却在图书馆查资料,或是在片场积累经验。短短几年,他就把监制路上的困难像打怪兽那样一一攻克下来。 到了八九十年代, 蔡澜与成龙合作连续监制《城市猎人》、 《福星高照》《重案组》等二十多部作品。 在他的监制下, 这些电影很快风靡亚洲, 港片也是在这个时候变得十分流行, 香港迎来了电影的黄金时代。 即使后来香港电影没落, 邵氏电影陷入危机, 也是因为蔡澜负责监制,让它起死回生。 蔡澜在电影行业混得风生水起, 赚的钱越来也多,然而,他疑惑的是: 为什么我感觉不快乐? 他常常想起的是,托纳托雷在胶片中寻找到童年乐趣的《天堂电影院》,库布里克飞出地球的《2001太空漫游》,为荣华富贵牺牲所爱而后悔终的《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跑去老板邵逸夫那里吐槽:“邵氏公司一年四十部电影,我们可以拍三十九部赚钱的,一部为了理想和艺术。” 但邵逸夫笑了笑, 回答说,“既然四十部都可以赚钱, 为什么不拍四十部呢?” 邵氏电影“SB”的logo是不是还印象深刻呢? 虽然有些小失望,但是蔡澜还是兢兢业业地上班,“每次都找最好的外景,重现最好的酒菜,女孩子就让他们穿最漂亮的旗袍。” 就这样,蔡澜又在电影行业做了20年,算起来,他在电影行业一共深耕了40年。谁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撸起袖子,低吼一声:“我不干了!” 因为有一天,他忽然明白自己还是活得不快乐:“电影不可能只是我蔡澜的作品,我忙了很久别人的事情,我这一生做了一件事四十年,才知道是错的事情。” 年近半百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会不会有点晚?不。 前半生都错了,还有后半生嘛。至少,那四十几年没白活,他弄明白了道理:“我原先一直是被这个时代推着走,现在,他想自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 于是,已有白发的他重新出发了。 ▼ “离开老本行,我边走边玩, 发现人生的真谛竟然是这个” 那时候正是80年代的香港,一时半会儿,蔡澜也不知道做什么,他的笔头功夫倒是不错,曾经写影评还挣过钱。后来就想到了《明报》。 当时他只听说《明报》非常有名,倪匡写科幻,黄霑写歌曲,金庸写武侠。有人告诉他,“如果一个作家写专栏,不在《明报》写,那他就没有江湖地位。” 这个马上激起了蔡澜的兴趣,后来,因为受到金庸赏识,蔡澜进入《明报》,当起了专栏作家。 蔡澜与金庸 蔡澜的专栏名称叫“草草不工”,内容嘛,跟生活有关,美食美景、花鸟鱼虫、情感婚姻、人生杂感......什么都有。 为了寻找灵感,他迷上了旅行,他常说,“人生最好到处去旅行”。 也许是前半生都为电影劳累, 这当时年过半百的老头, 如今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他的生活也突然间变得很有趣, 原先只一心钻研电影的他, “借着写作的由头”,开始摆弄起花鸟鱼虫, 每天大吃大喝。 甚至趁此机会,他和黄霑、倪匡, 三个人推出《今夜不设防》, 请来当时的明星大咖, 包括林青霞、周润发、张国荣等, 录节目前却是先喝酒, 醉意醺醺得时候再各种聊八卦。 能让王祖贤谈亲吻,让周润发承认“贪污”, 让林青霞吐露恋情...... 想玩玩的节目最后变得火爆香港。 《今夜不设防》嘉宾林青霞 虽然表面上看玩世不恭的样子, 但其实蔡澜写起东西来句句斟酌, 对待稿子非常认真, “800字的文章要改四遍。” 蔡澜坚持使用国语写作,容易理解, 文章结构比较简练,没有废话, 内容一直坚持自己的明朝小品文。 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感、喜欢的花鸟虫鱼,到了笔下,都被写得栩栩如生。 金庸都不吝赞美之词:“蔡澜见识广博,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文学电影,什么都懂。于电影、诗词、书法、金石、饮食之道,更可说是第一流的通达。” 说实在的,这个爱写爱玩儿的老头,也没想到边玩边写的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食神”。 ▼ “时间看起来过得很慢, 其实一瞬间就会过去, 尽量活得潇洒,不枉此生我活过。” 那天,蔡澜跟父亲在香港饮茶, 因为等位太久又被服务员奚落, 回到家中,心中不忿的他 就把经历写到专栏上, 后来没事儿就爱写写哪家的 菜好吃,甜品赞, 俨然成了个美食鉴赏家。 就像这个老顽童说:“上帝对我们不大公平,生出来苦的事情真的是很多,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所以,我们要报仇,我们要将美好的事情发现多一点,将快乐的事情跟大家讲。” 到后来,经历得多了,他发现自个儿终于是活明白了: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他常挂在嘴巴上说的话是: 大吃大喝是对生命的尊重, 能在吃喝玩乐中体验人生的人, 才能在日常烟火气里感受生活的美。 从此,就像是个后知后觉的吃货, 蔡澜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美食。 为了体验平常生活中的美食, 曾经去过日本、意大利、 泰国、法国等国家, 趁着寻找电影外景的时机, 四处寻找小餐馆。 为了找吃的,跑遍全世界也心甘情愿。这话就是用来形容蔡澜先生的。 记得有一次,他特别怀念想吃一碗越南牛肉河粉,他为了寻找最好吃的那一碗,去往东南亚、法国、美国...... 在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馆子里,终于在澳大利亚找到了他想要的味道。 “到澳洲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都是一群越南粉‘PHO 痴’(PHO 即越南牛肉粉),而天下最的‘PHO’店,大家公认是墨尔本的‘勇记’。久未尝此味,专程去一趟,也值回票价。”他在《蔡澜旅行食记》记下了这次旅程。 蔡澜从来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的热爱, 他说,“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 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如果你以为他是个靠写食评“混吃混喝”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他是个对美食特别较真的人。 “如果你白吃白喝,就死定了。”食评成名之后,很多餐馆会邀请他免费品尝,但他每次都会自己给钱。 有时跑完四五家饭馆才能写完食评,稿费还不够吃饭的钱。比起白吃白喝,他更愿意换来一个“真”字。 后来,笔杆子已经装不下他对美食的喜欢, 2008年他在TVB推出《蔡澜叹名菜》, 最高时取得了32%的惊人收视率。 2009年《蔡澜食尚》空降深圳, 2012年《蔡澜亚洲一乐也》席卷亚洲。 2016年,75岁高龄的蔡澜依然 还出了本《蔡澜旅行食记》。 我们都知道,蔡澜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他们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 何曾想,写出“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黄霑已驾鹤西去,83岁的倪匡和94岁的金庸也渐渐淡出公众面前,但76岁的蔡澜却依然活跃,写书、开栏目、做品牌......精力充沛。 当同龄的人都在想着怎么安度晚年的时候,这个老顽童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在海边看到一个老头在钓鱼,蔡澜看老头前面就只有几条小鱼,但旁边却游动着一群大鱼,蔡澜冲着他喊:“嘿,老头,那边的鱼很大,去那边钓!” 老头却看着蔡澜说:“先生,可我钓的是早餐啊!”一句话就让蔡澜的“贪婪之心”无处可藏。 有人称蔡澜为“段誉”一样的玩家,他却摇头表示,“从来没有一个人与生俱来就会玩,我也不像段誉命这么好,有条件可以做很多事,我都是自己很努力地,一点一点争取来的。” 唯有经历过沉重,才能举重若轻。 “蔡澜兄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他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不抱怨汽车太颠簸。他教我怎样喝最低劣辛辣的意大利土酒,怎样在新加坡大排档中吮吸牛骨髓。我会皱起眉头,他始终开怀大笑。所以他肯定比我潇洒得多。 ‘置之’不大容易,要加上‘一笑’,那是更加不容易了。” 难怪人人都说,知蔡澜者,金庸也。 对于“才子”或者“食神”的称谓,他坚持说,“我不是什么四大才子,也不是什么食神,我只想做一个有人味的人,这点就足够难了。” 在司马看来,努力和坚持才可以带来的游戏人间的资本,带来潇洒的生活态度、豁达的人生体验。 蔡澜,是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