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与利他在《荀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在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会儿,他的弟子子路进来了。孔子就问他:“智者应该是怎样的?仁者应该是怎样的?”智和仁是儒家必须具备的两种品德,所以孔子才问子路:“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孔子评价道:“可谓士矣”意思是,可以称作士了,也就是读过书、懂得道理的人了。过了一会儿,子贡进来了。孔子又问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孔子说:“可谓士君子矣。”意思是,可以称为士里面的君子,比一般的士在道德建树上又高了一层。子贡出去以后,颜渊进来了。孔子还以同样的问题问颜渊。颜渊回答:“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给了他最高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荀子·子道》)意思是,在君子里,是头脑最清醒、看问题最透彻的人。 我觉得儒家讲的仁就应该包括自爱、爱人和被人爱三个层次。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有自爱,才懂得怎样去爱人。只有自爱,懂得爱别人,别人才会来爱你,自爱、爱人两者并不矛盾。 自利、利他之间其实也并不冲突。利他是对的,但也不要跟自利对立起来,连自利都做不到怎么去利他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句话不仅是理念上的要求,而且自己做到才是关键。自己应该明确要达到的人生目标,知道怎样去帮助别人。自己都无法自立,怎么去帮助别人呢?过去常讲帮助别人丝毫不爱自己才是大公无私,其实,大公无私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懂得自爱,才能真正地去爱别人。我在讲到开发情商的问题时说,每个人首先要懂得自爱,才能去爱别人,然后也能得到别人的爱。我也讲过一个反例,明代有个人在他的笔记里讲到,古董商都是先自欺,再欺人,最后被人欺。古董商首先是自欺,他得到一个物件,是真的还是假的连自己还没搞清楚就去骗人,最后的结果就是被人欺骗。很多人都认为儒家倡导的是“仁者爱人”,我觉得还不够全面。“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更好,这三个环节是不可分割的。 作为个人,要从自爱、爱人做起,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就像子路一样还不知道自爱、爱人,首先就讲仁是使人爱自己,那就有问题了。鼓吹要去爱别人,唯独不爱自己也不可取。公而忘私其实是一个抽象的道,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去保护别人呢?当然也不是说只保护好自己,就不去管别人了,那当然就是自私自利。我们应该全面理解自利、利他的问题。 来源:36品国学讲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