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浏河古镇百年老字号——太仓日报

 老年人CWK 2017-08-24

  □章昌贤

  刘家港,就是现在的浏河镇,是我的第二故乡。浏河镇位于长江河口段的东海之滨,有“江尾海头”第一镇之称。明朝时已成为关东、山西、崇明、吕泗等客商云集之地,商业繁荣,一日三市,号称“六国码头”之美誉。

  那时的浏河镇以澛漕河为市河,两岸房舍密集,街道纵横交错,河西自新闸桥至老浮桥一带是粮棉油盐,酒肆茶楼,饭店钱庄,一切买卖一应俱全。镇北显佑山是各路客商聚居之处,高楼林立,旅馆华丽,夜幕降临,戏院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浏河镇的繁华有“小上海”之称。百年老字号鳞次栉比,人员往来熙熙攘攘,市容市貌洁净舒适,石板路小桥流水,一派江南好风景。现列举数家老字号特色特产,以飨读者。

  万茂酱园历史久长,清同治年间,本镇儒商朱湘舟开设,后为其孙朱屺瞻主管过一段时间。原址在镇河南东街(今为复兴西街),占地50余亩,房10余幢,屋200余间,职工近百人,作坊师傅5人。

  酱园店堂三开间门面,曲尺柜台靠里竖着一块油漆金字招牌,上面写着“万茂酱园”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让店堂满目生辉。因为店主奉行诚信经营,质量第一,生意十分红火。

  柜台里货架上整齐码放着商品,有咸、甜辣酱、酱菜、黄酒、白酒、豆油、菜油、麻油等,坛坛罐罐、陶钵、缸盆,以及提子、杆秤、盘秤等计量器具。酱油除零拷外,还有瓶装的,瓶身上贴有“万茂酱园”字样的商标。还有甏头酱油、甏头黄酒和甏头白酒供应。不过大多是饭店酒楼和零售杂货店前来批发的。顾客来购买零拷的酱油、酒、食油和酱菜等,大多自带瓶、碗器皿。顾客买酱用干荷叶包住,用丝草捆扎,因荷叶不会渗漏。买食盐有纸袋包装。顾客若买数瓶酱油,店员用草绳紧紧捆扎,便于顾客提携。为此,酱园经常要备好干荷叶、丝草、草绳等包装物件,方便顾客。

  万茂酱园前店后坊,作坊里有工场、晒场、仓库、职工宿舍、伙房五部分。晒场极大,摆着上百只大酱缸,盖着竹笠盖子,两排一行,中间留有走道,晒场都铺砖地,便于冲洗,以保持晒场清洁卫生。

  万茂酱园年产优质酱油、白酒、黄酒等百吨以上,在太、嘉、宝地区独树一帜,享有美誉。朱家还在昆山蓬朗开万源酱园,上海开万裕酱园,吴淞开万顺酱园,经营规模很大,被称为江南酱园大王。1924年,万茂酱园不幸被江浙军阀齐卢会战战火所焚,资产损失惨重。后迁至澛漕塘西(今滨河街万茂弄)重振酱酒业,经营规模较前略小。数年后又遭日寇战火毁坏。抗战胜利后改为万茂酱酒有限公司,在镇上设了3个分店,年产销售酱油50余吨,米酒、黄酒、白酒30余吨,供应太、嘉、宝地区。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此时,万茂酱园职工24人,年产销酱油20余吨,黄酒15吨,各种酱菜10吨。1965年后由浏河镇国营商业经营。1985年改为国营浏河饮料厂,直至90年代。

  东昇翔食品店,由吴县陆墓人蔡雪尘于1920年开设,地址镇中心街十字弄口,两开间门面,以经营糕饼糖果著称,内有糕饼工场,店员职工20余人,以自产自销为主。业主曾学习苏州名店采芝斋,有一手绝活,生产椒盐桃片、杏仁酥、袜底酥、芝麻枣泥饼、粽子糖、寸金糖、葱油酥糖、肉饺、酒酿饼、猪油米花糖等。色泽口味俱佳,饮誉太、嘉、宝地区。崇明、罗店、太仓、沙溪、浮桥、茜泾等附近乡镇食品店齐来批发。抗战胜利后又开西昇翔分店。1956年改名为公私合营浏河烟糖商店。1961年店面搬迁至老浮桥北堍继续营业。1965年改为国营浏河镇烟酒商店。

  聚兴馆,清光绪年间无锡人倪姓来镇上开设,地址天妃宫东南侧。最初为面饭店,小本生意。业主常唤童养媳爱妮为顾客端菜盛饭。她感到生活十分劳累,为泄私愤,爱妮常故意为客多盛饭菜,谁知此举反使食客盈门,生意渐好。民国初年,爱妮公公、丈夫相继去世,爱妮以女店主身份经营聚兴馆,聘请名厨掌勺,烹饪长江四鲜(银鱼、刀鱼、鮰鱼、鲥鱼)特色菜,再加海鲜鱼(黄鱼、带鱼、鲳鱼、马鲛鱼、梭子蟹),各地商人慕名而来品尝,生意兴隆,名声大振。后店主扶助其子倪崇山经营,15年苦心经营建新楼。镇上、外地富商接踵而来,门庭若市。该店有位厨师施阿泉,浏河钱泾村人,烹煮银鱼(俗称面鱼)花样多,传统名菜有“银鱼炒蛋”、“糖醋银鱼”、“干炸银鱼”、“三丝扣银鱼”等,又制成“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点心小吃。他烧煮鮰鱼有清蒸、红烧、煎炸,精湛的烹饪技艺获得食客好评。上世纪80年代被省政府外事办抽调至非洲布隆迪我驻外使馆当厨师3年。归国后被省渔业公司食堂聘用当厨师。施阿泉获评为国家一级厨师。该店面条花色品种甚多,肉丝面、排骨面、爆鱼面、鳝丝面、银鱼面、阳春面。其中阳春面价廉物美最受群众欢迎。聚兴馆是本地妇孺皆知,名闻江南的百年老店。

  延寿堂药店,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江宁人张姓一家逃难来浏河镇开设。原称大春堂,地址老浮桥北桥堍,有店堂3间,上有楼房,职工10余人,后一度衰落。民国初年,张姓后人张敦五重振药业,设怡春堂药店于镇中心街十字弄口,店面3间,初具规模。后毁于民国13年江浙军阀战火。嗣后,其子张孙谋于原大春堂旧址改设延寿堂药店,店面2间,精心经营。抗战后,传于其孙张和杰承业,年经销药材万元以上。延寿堂药店从上海、苏州等地采购各类中草药千余种,按配方加工研制成丸药、膏丹等中药百余种,经营中恪守货真、价实、诚信、量准,附近乡镇群众都来该店配药。每遇疫病,常配合镇卫生所研制药剂,给染疫的贫苦人家施药,在太仓东部地区享有一定信誉。1956年延寿堂与镇上其他药店改组为公私合营浏河地区中心药材商店,地址迁至中心街十字路口,职工22人。1965年更名为国营浏河镇药材商店,为浏河镇著名百年老店,业主张和杰被授予“国家级老药工”称号。

  邵合盛海行,清光绪初年由浙江省绍兴人邵耀山开创,地址镇河南街(今复兴街)。原为腌腊店,因勤于经营,逐渐发展。店面7间,设有货栈,运进咸猪肉、海鲜、干果等南北杂货,外销布匹丝绸、药品、纸张等日用品。常年与海行交易的货船、渔船有50~60艘,雇佣职工40余人,临时雇工百余人。货物运销北至齐鲁关东各省,南到闽浙一带,内销苏锡常及杭嘉湖等地。年营业百万元以上,资产积聚银20余万元。后由其子邵文轩承业经营,生产犹隆,后屡次遭兵灾元气大伤。抗战后由幼孙邵钰言维持经营,现是百岁老人,尚健在。解放后于1951年歇业,为近代浏河镇有影响力的海行。

  以上数家老字号,是古镇现代儒商和职工诚信经营,艰苦创业的智慧结晶,是古镇商业文化的一个缩影,他们过去的辉煌一页,至今深深留在人们心中,难以抹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