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报)《劳耐尔:职业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linbnuhhu 2017-08-24
              劳耐尔:职业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记者  晓 阳    通讯员 陈海娜  罗 刚
    6月1日,教育学博士,德国不来梅(Bremen)大学教授,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创始人,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组织UNIP、INAP和CAPIRN主席劳耐尔教授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开展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文是劳耐尔先生演讲的综合摘要,管窥其言,或许可感触于心。
    劳耐尔教授是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指导思想的创立者,所提出和发展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是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之一。在“职业教育国际视野论坛”中,这位职业教育专家以“国际视野”,纵论天下职教的同时,更是以德国学者的严谨和直言,分析职业教育之方向,指陈职业教育之弊端。其所言,有些,我们是基于无奈;有些,我们是不自知;有些,我们是失之于勇气。但其良言是执著于职业教育者内心所渴求倾听的。
              观点一:教育结构与就业机制不相符合,就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现着一个著名的职教思想——半工半读。半工半读不是两个各不相关的事情,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双元制的特性,实际上是职业成长的一种规律。在德国,双元制是同步的、一体化的;在中国,采用的是叠加式的、前后的双元制,学习和实习,是前后两个阶段。
    世界已走在知识经济的道路上,许多国家倡导全民高等教育,其实是不符合现实的。澳大利亚是这一观点的坚定践行者,但其教育效果非常差。因此,如果教育结构与就业机制不相符合,就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发达国家的专业人才结构中,最稳定的人才(64%)还是应用型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也来源于此。中国实行的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考试选拔,好的上高校,差的接受职业教育。这样的方式会使教育走入死胡同。
                观点二:职业教育要唤醒职业认同感和对职业的投入
    职业教育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学生某一职业能力的发展,二是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对职业的投入。
    职业认同感和对职业的投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孩子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因此,专业建设必须建立职业认同感,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而对社会的发展也有好处,因为现代企业必须靠职业道德来提升竞争力。职业道德不是灌输出来的,是在承担责任中形成的。在培养人才时,应尽早地让学生承担责任,这样,其职业道德会尽早形成。
    一个工作能力强的人,其实是八个工作指标相互妥协,相互促进的结果。“八个指标”也就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答案。包括:功能性、外形、经济性、持续性、工作过程生产流程、环保性、社会接受度、创造性。由此,可得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动脑筋,能够设计自己的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的投入就会高。如果你让学生在企业里从事的是流水线上简单的工作,他对职业的认同感相对会低些。
            观点三:专业不宜分得过细,否则会扼杀其创新性,削弱竞争力
    德国在1989年制定了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设计导向,强调:学生不能仅仅有职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这是德国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举例子说明:当时的苏联建立的是计划经济,它要把职业规划得非常好,就把美国的泰勒请到苏联,泰勒给苏联设计了两万多个职业,作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这种典型的泰勒模式,其实是让每个人都不用负责。我们再看世界竞争力最强的瑞士,它只有220个职业。
    实践证明,把相关专业合并了,更有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更有利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国际竞争,需要的是灵活的生产方式。泰勒式的模式不利于企业的灵活运转,不可能研发出高质量的产品,也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
    学习专业,最好不要特别专门化,否则对其将来的就业极为不利。“全面、完整”是设置专业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