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钟为谁而鸣(美国作家海明威长篇小说)

 凄凄惨惨戚戚kw 2017-08-24

作品主题

作者通过乔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职责的问题、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当炸桥后撤离现场时,他不幸受伤,大腿骨折断了。他不愿带累同志们,决意独自留下,想起和玛丽亚两情缱绻时,感到心灵沟通,合二为一,这时就坚决劝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她走就等于他们俩一起走。乔丹一心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求最后走的游击队员把那支子弹剩下不多的机枪留下,因为其他那两支能弄得到子弹。他独自等待敌人前来。当屠杀另一个游击小组的刽子手,骑兵军官贝仑多中尉终于露面时,他激动地感到心脏抵在松针地上怦怦地跳。乔丹以他最后的一些行动深刻地体现了本书的题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

海明威曾经这样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的时候,只有十分之一是思出海面的,而对于写作而言,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心意,见之笔端的也仅仅只有八分之一,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是根据这八分之一的东西去感受其背后的力量,继而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开发那文字背后隐藏的剩余“八分之七”,从中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对于自己的影响。在小说故事的发展过程之中,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思想精神注入到作品之中,这些思想使得人物命运更加具有悲剧性,也使作品的整体思想更加深沉、含蓄,作品更加引入入胜,促进读者产生共鸣。从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危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无奈,何为真正的痛苦,在人世的大非之前,在和平和正义的大道之前,面临的那些小小苦难,早已微不足道。苦难只不过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关于死亡的思考又有什么意义呢?海明威认为,同死亡意义相比较,只有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主宰权的生命意识,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丧钟为谁而鸣-图片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通过努力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感,海明威告诉我们,这种和谐是感觉意识中最困难的斗争,要认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认识两性间乎等互补的相互性、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运,需要打破人类中心的意识,克服统治和支配的傲慢感觉,懂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关爱的伦理,培养“爱的感觉”。这样才能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体验自然中的无限美,才能从自然那里获得爱、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建构亲密无问的人际关系,才能感受亲信、升华爱情、关爱他人、维护和平;这样才能改变人类征服自然的态度,消除性别偏见、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民族统治。

随着小说的发展,乔丹对自然的意识和感触不断增强,最后,当他受伤不能再动弹,躺在松枝上等死时,他对自然的感受最强;自然给他带来的平静占住了他的整个意识,使他的心跳本身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在与大地的结合中,他似乎懂得,阶级、统治、战争、残暴在大自然永恒、和谐、健康的次序中终将消融,丧钟最终将为人类混乱的次序而鸣;人类生活一定会像自然一样和谐而美好。因此他为他所爱的人、为他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为人类谋求幸福——献身是值得。他必须坚持战斗到最后,拖住敌人,让同志们逃生。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如果戈尔兹代表的是混乱的社会,玛丽亚代表的是和谐的自然,那么皮拉尔和安塞尔莫代表的是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因为皮拉尔和安塞尔其身上的矛盾情感和双性气质综合了次序与混乱的特性。他们对主人公乔丹的影响改变了他的性格,使他从一个理性的军事任务的机械执行者变成一个有感倩、有血有肉的人,使他摆脱冷漠孤立的混乱状态,投入自然和谐的次序和玛丽亚的怀抱,使他僵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建立真正的感情联系。在3天执行任务的光阴中,他充分享受到自然次序的健康与和谐以及爱情的欢悦与美好,也与同志们结下亲人般的情谊,充实而有意义地度过了比他一生都要重要的3天游击队战斗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得到完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值得为什么而奋斗,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献身。最后在与自然和大地的融合中,乔丹义无反顾地为他深爱的恋人玛丽亚、为他关爱的同志们、为他理想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不仅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类自身精神生态问题,揭示人类文明所导致的群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冲突和混乱次序,试图从自然中寻求一种永恒的和谐次序,来医治人类世界的贪欲、分裂、统治和混乱。此外,海明威用女性天性中的同情、怜悯之心和关爱、交往之情来遏制男性意志的恶性膨胀和支配控制欲望,消除男性孤立的自我意识,从而打破文明与自然的分离习性,否定理性主义的自我概念和工具主义的存在模式,使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等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得到调和与融通。

艺术特色

故事时间跨度只有四天,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下几十万字,可见作者对细节刻画得深入。人在遇到问题时,思绪是混乱的,总会零零碎碎去想很多东西,这些思绪是片段的,毫无章法可言。作者却很好地用语言将这种矛盾心理直观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进入人物角色的心理,去体味人物那时的复杂心理。这种描写手法是高超的,会让你不知不觉跟着书中人物的思绪去发展,犹如置身其中。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一个思想复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三天里的心灵轨迹。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战斗职责的矛盾,道德伦理与严酷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你反对一切杀人的行为,可你既杀过人,而且还要继续杀人。因为要打胜仗就必须多杀敌人。一切的一切,在钟声敲响的时候,都还没有结束,是丧钟还是希望的钟声?它到底在为谁而鸣响不止?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主人公一样,是冷的英雄热的血,表面冷静、客观,实际上潜藏着强烈的情感。罗伯特的情绪变化其实是小说的潜在线索。全书43章,前缓后急,从第19章开始节奏明显加快,篇幅也较为短小,不断采用平行剪辑,突出了战斗临近的紧迫感。相反,爱情的发展却逐步缓慢下来,最后一夜尤其漫长,强烈地渲染了主人公的美好情感,也突出了结局的悲壮场面。通过大量的铺垫,小说在结尾时达到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令人在回肠荡气的悲壮气氛中回味无穷。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主体的时空结构,构建了这部杰出的巨著宏伟壮阔的框架和丰富隽永的内涵。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作者运用自己训练有意的眼力以及作家对于事物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于主人公乔丹命运的描写了故事进行明暗关系的处理,通过象征手法深度挖掘了人物的深层心理,展示了现实世界人物的复杂性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性。故事之中,乔丹为了能够躲避清醒时刻的孤独,常常喜欢在闲暇之余进行怀旧自酌,而且他也多次在酒酣耳热幻境之中享受到了片刻的宁静。乔丹具有心若止水的外表,但是他的内心却潜藏着深刻的躁动以及不安,他在执行任务时受到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压抑。同时在故事之中,作者通过明线直接写乔丹执行炸桥任务并且有可能出现不幸,通过暗线来表现人物的阴柔之气,即是彼拉尔多次为乔丹“看手相”。这一细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之中体现出了一种观点冷静、笔法流畅的态度,使得乔丹内心的迷茫、空虚以及绝望和悲愤显示得自然而又淋漓尽致。这些情感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却是在无形之中扣细节动作进行凝结,使得明线和暗线相互连通融台,贯穿全文。整篇作品一共有四十三章,然而出现为乔丹看手相的章节一共有六章,这其实就是暗线和明线之间的一种“暗合”,暗示了他命运的前进,加剧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能激发读考产生共鸣。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有效地使用了“时间透视法”“时间的空间化”等典型的叙述技巧,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海明威在创作的时候似乎也有意的运用时空技巧,有目的营造出一种时空的氛围,使阅读作品的读者身在其中,既能感受到时间带给我们的历史感,同时也能感受到空间的立体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