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还有人认为照相会摄魂的!

 昵称32656789 2017-08-24

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作者 / 李逸奇(实习生)、新星


近日,在南京地铁上,一位非洲留学生误认为一位乘客自拍将自己拍了进去,便上去与其争执起来,理由是:这会把他的灵魂一起拍进去。

 

许多非洲人认为:镜头如枪口。用相机对准某物,拍下镜头,某物的“精气”就被吸收殆尽,此事非同小可。

 

这种思想虽然可笑,但并不是非洲人的专利。在照相技术刚出现的时候,全世界都流传着各种关于照相的可怕传说,比如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


| 什么,这不是大炮?|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在1860年攻到了当时清朝的首都——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联军签订了《北京条约》。

 

和英法联军一起进城的还有一个意大利人,名叫费利斯·比托,他是当时英军的随军摄影师,他随着英法联军的步伐,将相机镜头第一次对准了这个古老的帝国,拍下了无数珍贵的照片。


费利斯·比托拍摄的通州燃灯塔,这是目前已知的北京最早的一幅照片。


不过费利斯·比托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一个愿望——给中国的皇帝拍一张照片。

 

可让他失望的是,他理想中的“模特”咸丰皇帝,此时已经被吓破了胆,带着后宫和臣子一路逃到了热河。

 

拍不到皇帝的比托十分沮丧, 直到他看到代替来谈判的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䜣。他想,既然拍不到皇帝,拍一张皇帝的弟弟也是不错的。

 

但这场拍摄并不成功。

 

法联军中的英国陆军司令克灵顿将军在其日记中描述比托为恭亲王拍摄照片:“在条约签订仪式的过程中,那位不知疲倦的比托先生似乎很想给‘北京条约的签订’拍摄一张好照片,就把他的照相设备搬了进来,把它放在大门正中,用偌大的镜头对准了脸色阴沉的恭亲王胸口。这位皇帝的兄弟惊恐地抬起头来,脸刷地一下就变得惨白……“


恭亲王当时表情估计就是这样


不就是拍张照片吗,恭亲王咋就这么害怕呢?是怕自己肖像权被侵犯还是觉得自己不上镜被拍会很丑?

 

真相是,恭亲王把照相机当成了一门大炮。

 

克林顿将军的日记中这样记载:恭亲王以为他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那架相机的模样确实有点像一门上了膛的迫击炮,准备将其炮弹射入他可怜的身体。人们急忙向他解释这并没有什么恶意,当他明白这是在给他拍肖像照时,他脸上惊恐的表情顿时转阴为晴。”


1860年代的达盖尔相机,的确像一门大炮


但是由于光线问题,这次拍照并不成功。

 

不过,比托没有放弃,恭亲王回访谈判代表额尔金勋爵时,比托再次抓住时机,在额尔金勋爵的住处给恭亲王补拍一张肖像照片。据英军军医芮尼的描述:恭亲王那天“身穿一件紫色的,绣有黄龙的锦缎官袍……他戴着一顶边缘上翘的官帽,除了在顶戴处有一个红绸做成的旋钮之外,并无其他任何装饰。”这张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此后被多次使用,成了恭亲王的标准像(虽然拍的并不是很好看)。


恭亲王奕䜣  费利斯·比托摄


| 摄影师的中国“苦难之旅” |

 

恭亲王思想开放,甚至被顽固派取了个外号叫“鬼子六”,连他一开始都无法理解拍照,普通的老百姓更是视其为洪水猛兽。

 

在百姓看来,人端坐在相机前不动,被“炮筒”直对脑袋,还要注视着“炮筒”,随后,伴随“咔嚓”一声,有时甚至还会有打光的烟火,无异于受刑。有些人惊慌失措,像丢了魂。于是,人们四处传说,照相会偷走自己的魂魄。

 

1867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带着照相机进入中国。约翰·汤姆逊经香港从福建开始启程,由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五年间,他走过中国大部分地区,拍摄大量相片,有人物、有山水、有市井。但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中国人对照相的抵触。

 

在广州,汤姆逊想拍摄养蚕和纺织整套的流程,从种植桑树、养蚕到缫丝的过程。但处处遭遇阻碍,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照相对健康不利。汤姆逊不厌其烦,四处游说。还好有缫丝工人愿意接受拍摄,这张照片让汤姆逊感到非常可贵,因为这是唯一一张关于广州纺织的照片。



在潮州,汤姆逊想要拍摄当地的广济桥,一个类似吊脚楼与桥的建筑。为了避免惊动当地人,他特意选择凌晨拍摄。但当他架设机器的时候,还是惊动了周围的人。这下麻烦大了。

 

当地百姓发现,这个洋鬼子不知在鼓捣什么玩意,好像要施什么邪恶法术。

 

这可不得了!

 

保卫家园!赶走洋鬼子! ”

 

一些人开始朝他投掷石子、土块,汤姆逊一边保护笨重的机器,一边还要躲闪。有些店铺的伙计连生意都不顾了,关了店铺,投入战斗,加入阻止洋鬼子照相大军。由于拍摄地隔着条河,很多人只能隔着河叫喊、扔土块。也有人驾船而来,试图阻止汤姆逊,当船快靠岸时,被汤姆逊的同伴阻挡。有人上来要和汤姆逊搏斗,被汤姆逊拿三脚架打翻在地。即使这样,汤姆逊的一只眼睛还是被土块打青。


差点让汤姆逊丧命的广济桥照片


| 摆拍狂魔慈禧太后 |

 

虽然在清末,大部分人对拍照持有恐惧态度,但也有人对照相有浓厚的兴趣,其中的翘楚就是慈禧太后。

 

光绪十二年(1885年),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自己请来德国人来兴克为他拍照,并把所拍的相片呈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看后大开眼界,跃跃欲试,也想见一见这西洋景。

 

可当时普遍认为相片能摄走人的灵魂,是洋人的妖术,慈禧没能立刻顺利尝试。一直到1903年,慈禧才拍了人生第一张照片。


慈禧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她坐在轿子里准备上朝的样子。


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照片后,再也禁不住对照相的喜爱,什么摄魂、洋人的妖术统统不管了,“老娘就是要照相” 。


慈禧:我美吗?


慈禧为了照相,特传旨在颐和园乐寿堂前搭席棚, 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式布置豪华的陈设。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主体人物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的阴阳脸,提高成相的清晰度,只有利用自然的散射光,方可使其“尊容”拍摄达到最佳效果。慈禧在照相之前,要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常命御用摄影师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的样片呈奉御览。


慈禧在颐和园乐寿堂与外国公使夫人合影


故宫博物院有一本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七月建立的慈禧太后《圣容帐》,记载她为次年七旬庆典拍摄照片的情况。光是这次庆典,她就留下了身着各种服饰、摆出各种姿态的照片30多种100多张,并有玻璃片底版。 

 

慈禧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拍腻了一般的肖像照,她还玩了一把cosplay,圆了自己的观音梦,并用照相技术存相。


比如下面这张。



右边是李莲英扮的善财童子,左边是一个格格扮的龙女,中间唯一没看镜头的那个就是慈禧太后。

 

不仅有室内照,还有外景图。

 

据内务府档案载:“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船,不要蓬。四格格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驮,想着带韦驮盔、行头,三姑娘、五姑娘扮撑船仙女,带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杆十数根,着三顺预备。于初八日要齐。呈览。”

 

这精细程度,简直是cosplay狂热爱好者



随着中国人的认知不断进步,关于照相机的各种迷信逐渐破除。

 

在清末时,各个大城市都有了照相馆,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都以照一张相片为时髦,拍照成为了一时风尚。一个真实的中国,也展现在了世界面前。



| 点击阅读更多 |


《张震穿的衣服犯了什么法?》



《你现在发的弹幕,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