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三里——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利有用无 2017-08-24

足三里

古人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语,今人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句,亦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足三里真有这么好的作用吗?今天我们就谈谈“足三里”穴。

概说


足三里首见于《圣济总录》。本穴《内经》原名三里,至《圣济总录》为和手三里相区别,而始见足三里之称。里者邑也、居也,杨上善谓:“一寸一里也。”且有集会通达之意。


穴当膝下三寸,胫骨外侧,为胃气之大会,故名足三里。又一说:里与理通,本穴不仅能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且善治全身上、中、下之疾,因名三里,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


别名下陵、鬼邪,归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入之合土穴,是治疗足阳明胃经本经本腑和与胃有关的脏腑器官病变及气血病变之常用穴,肚腹疾病之主穴,强壮要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临床多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宜灸。

定位与取法


在犊鼻(髌韧带外侧凹陷)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取穴法:于犊鼻穴下四横指所作水平线和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平行直线交点处取之。或屈膝令患者同侧手四指并拢,拇指与四指成90°,以拇指内缘按于髌骨上缘,余四指沿髌骨外缘直指向下,当中指尖到达处取之。





刺灸法与功能


★直刺1~2寸,多施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宜灸。

功善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补气血,通经活络。


临床应用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本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是穴犹阳明经气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功效卓著。补之则能壮元阳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升阳举陷;泻之则能升清阳降浊阴,引胃气下行,助胃气水谷之运行,治疗范围甚广,乃周身腧穴中之要穴,大穴也。


足三里配中脘、内关、三阴交,治疗一切脾胃疾患和气血亏虚诸症;配阳陵泉、太冲,主治肝胃不和等症;配中府、肺俞、膻中,主治肺虚诸证;配合谷、曲池,主治上焦、中焦诸实证;配气海、关元,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诸疾;配百会、风府、太冲,治中风初期;配环跳、绝骨、阳陵泉,疗中风后期;配巨阙治疗胃痛胸痹;配承山治疗赤痢血痔。


另外,长期艾灸本穴,能益后天而养先天之气,可使元气不衰,胃气不败。古有长灸本穴能活二百余岁的记载,今人通过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能防病健体,日本人把单灸足三里,称谓长生灸法。可见艾灸本穴确能强身壮体,防病增寿,为人身强壮要穴。


按语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真土,经气之枢纽,有升清降浊之功,化积行滞之力,补之则升,泻之则降,为调理胃肠,补益气血,温养元阳之强壮要穴和肚腹疾病之常用穴。


此外,本穴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补之则能温中,泻之则能清胃,而同时有寒有热时,本穴又能调理之,这是其优于它穴之处。

历史文章:

药食同功法于象——莲子

面肌痉挛怎么治?

面瘫伴发热,怎么治?

慢性肾病患者激素副反应(针灸防治)

专家介绍

张智龙  博士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及放化疗后副反应、面瘫、高血压病、冠心病、癫痫及妇科、儿科等多种内科病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