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有朋善书,尤喜狂草。尝临《诸上座贴》,深爱山谷章法。我向佛,未习书。今试译其文,以图一乐。加粗黑字为原文,红字为译文。) 诸上座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著!且执著甚麽?为复执著理?执著事?执著色?执著空?
同学们,为啥子只是玩玩嘴上功夫,说说了事哟?又为啥子还要别有所图呢?我怕你们执着了呢。况且,你们能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执着的呢?执着于道理?执着于事情?执着于整体物质世界之“有”吗?执着于四大皆空之“无”吗? 若是理,理且作麽生执?若是事,事且作麽生执?著色、著空亦然。
如果你是执着于“理”,那么(道理就是道理,在那里放着,不因为你相不相信它而改变)又该怎么去执着呢?你如果是执着于事情,那么(事情过了就过了,改又改不回来)又该怎么去执着呢?你如果执着的是色相、空性,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会因为你想着它、念着它、当不下它,就会有丝毫改变)。 山僧所以寻尝向诸上座道:“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时尝垂手,诸上座时尝接手(以下点去十六字)。”十方诸佛、诸善知识垂手处合委悉也。
我之所以经常向同学们讲“佛菩萨们时时伸手指引、教导,你们时时接受、领悟”,(以下有十六个字,黄庭坚自己点掉删除了,不列入正文解读),是因为佛菩萨们所讲的法,全部都在这里面呢。
甚麽处是诸上座接手处?还有会处会取好,莫未会得,莫道总是都来圆取。诸上座傍家行脚,也须审谛著些子精神,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山僧在众见此多矣。
到底什么东西是同学们应该接受和掌握的呢?还有什么该自己领会的,一定要认真领会好。不要自己没有领会,却总认为有一个“法”在那里(师父能够直截了当的教给你),可以拿着就走。同学们啦,你们自己在家修行,也要搞懂点基本的佛家精神哟,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昏昏沉沉的就把时光浪费掉了。这种情况呀,老和尚我这辈子看得多了。 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者,心动。”但且恁麽会好?别无亲於亲处也。
自古以来,圣人们所见到的最高境界,无非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真如本心。六祖大师(当年看到风吹幡动,两个沙弥争论不休时)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你们所看到的)风动和幡动,都是自己的心在动。”不过该怎么去领会“心”呢?(除了自心),此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了。
僧问:“如何是不生灭底心?”向伊道:“那个是生灭底心。”
有和尚问我:“怎么才是不生不灭的心呢?”我给他讲:“你说的那个心,本身就是有生有灭的心。” 僧云:“争奈学人不见?”向伊道:“汝若不见不生不灭底也不是。”
和尚说:“怎么我们看不到(不生不灭)呢?”我给他说:“你如果看不到“不生不灭”,也不对头。”
又问:“承教有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学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问已是不会古人语也。因甚?却向伊道,汝甚解,何处是伊解处?莫是于伊分中,便点与伊?莫是为伊不会问,却反射伊么?决定非此道理,慎莫错会。”
那和尚于是又问了:“我接受的教育中,有这么一种说法:佛陀呢,都是用一个声音(一个口径、一个标准)在同样的讲解佛法,但是听众们呢,因为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情况不同,各有各的解读。我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个道理呢?”我给他讲:“你牵强附会的去理解前面那个问题(非得问一个不生不灭的心在哪里),已经是不懂得古人的教诲了呢。为什么呢,我给你说嘛,你想(像普通知识一样)搞准确,(整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呢?难道是在你的想像中,就把答案拿给你?难道是因为你不会问,却一下子搞明白了?肯定不是这回道理,千万不要理解错了。” 除此两会,别又如何商量?诸上座若会得此语也,即会得诸圣总持门。且作么生会?若会得“一音演说”,不会得“随类各解”,恁么道,莫是有过无过,说么莫错会好。既不恁么会,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有个下落,始得每日空上来下去,又不当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么会取。
(问也不对,不问也不对),除了这两个理解方法,此外又怎么去理解呢?同学们如果领悟了(一音演说,随类得解)这句话,就领悟了所有圣贤的总法门。那么,该怎样去理解呢?如果你懂得了“佛对任何人都是说同样的法”(法无二法),却理会不得“各人理解不同”这个道理,难道是说(各人的理解)有对有错?(既然无对无错,悟道的人如何理解都对)那么又怎么说不要错误理解呢?既然不这样理解,那么我们说“一音演说,随类得解”总得有个意思吧,这样才不至于每天时间空转,……。古人说呀:“一切声音,都是佛陀说法的声音;一切景物,都是佛陀的法身”,同学们何不就按这个道理去理解领悟呢。(也就是说,佛陀本来就没有特定的法身长相,也没有特定可说的佛法与道理,全在于个人自己在生活中去体悟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是自己的,而不是佛给你的)。 此是大丈夫出生死事,不可草草便会。拍盲小鬼子往往见便下口,如瞎驴吃草样,故草此一篇,遗吾友李任道,明窗净几,它日亲见古人,乃是相见时节,山谷老人书。
这是大丈夫了脱生死的大事,不要简简单单、草草了事的去理解哈。冒失鬼些往往胡乱开口,就像瞎驴吃草,(闭起眼睛整)。所以,我草书这一篇语录,交给我的同道好友李任道。此时,窗明几净,(心旷神怡)。等到将来(有谁真正领悟到了古人的真知灼见,心里如这窗几般透亮,如同)亲自见到古人心境,便就相当于与我再会了。山谷老人书。
简析: 1、本贴是宋朝书家黄庭坚草书五代时南京文益和尚的一段语录。因为这段语录没有标题,故借前三字以为贴名。 2、文益和尚的这段语录,全是方言口语大白话。文益和尚是唐代末期人,生于公元885年,逝于958年,当后周之世。为一代高僧,死后被称为“大法眼禅师”。 3、本段语录要旨,在于告诉弟子们,学佛悟道,不能寻章摘句,不能牵强附会,不能不懂装懂,不能执着有无,不能迷信古人。佛法就在生活中,在于自己去悟。一言以蔽之:“没得标准答案”,仅此而已。 4、“说不清、道不明,没得标准答案”,是佛家的重要启示。“佛法”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佛陀所说之法,都是在为听众描述一种需要听众自己去体悟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很难描述,很难用现成的知识去为别人表达清楚。所以,佛陀说到难说处,常常会说:“不可说,不可说”。佛陀所说的一切,都不是“法”,只是为人们打了一些比方、方便人们理解而已。所以,佛说,“我说的佛法只是过河用的竹筏子,帮助你们过河。过完河之后,竹筏子就该丢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