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记载了“夏鲧作城”的传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说明历史上的城,是由村落—村镇—城发展过来的。城一般指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守意义的军事据点。1928年在河南发现殷墟以后,其实物证明,夏鲧作城的记载,是以殷商史迹为基础的。殷墟是商后期所建都城,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了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 通过历史资料我们知道,古代县以上的城,一般都呈方形或长方形,少数呈圆形,其余不规则的城则很少见,而且无论是都城,还是府、县城,都基本一致。不仅如此,历代城的方向性还基本一致,即正北正南。尽管一些城市因地势关系并不方正,但也可以看出,这些城池的营建在不得已中尽力求方正。每个城池一般都具有城墙和城濠环绕城池,起着防御的作用。 保定建城始于宋代,虽比境内燕下都建城晚了许多,但至今也逾千年,据《宋史》和清光绪《清苑县志》所载:自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县,治所在今保定市区东北部,直至唐代治所无变更。北宋建立后,位于北方的辽国经常南下攻掠宋北部边境,今保定北部一带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北伐失败后,为巩固北部边防,翌年令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今保定)、威虏(今徐水遂城)、静戎(今徐水)等城池。清苑县城原在今保定城东,因流经该城的徐水(漕河)改道,刘遇始筑今城,并引徐水与一亩泉河合流,经今城。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清苑县为保塞县,保塞军升为保州。保州城的营建仍在继续,修筑土城墙,营建城内建筑,统一修建的营舍即达一千五百多处。开挖护城河,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水汇合,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运。到淳化三年(992),李继宣任保州知州时,工程始竣工。由此保州城才具备了城市规模。 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攻占保州,全城被毁,徙州治于满城。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将治所从满城迁徙保州,在废墟上进行规划,重建城池,令副帅贾辅、计议官毛居节(名正卿)和苑德(清苑人)主持设计施工督造,并重新筑起土城,城周11里,比宋金保州城有所扩展。 明从战略需要出发,为增强保定城的防御能力,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以砖石砌四门瓮城,增垛口3710个。弘治五年(1492)都指挥张溥再次进行修缮。隆庆年间(1567~1572),知府张烈文及以后两任知府贾淇、章时鸾相继改修土城为砖城。前后3任,历时5年,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能防御,又能进攻的军防重城。 全城周长4850步,计12里零330步,墙高3丈5尺,顶宽1丈5尺,底宽3丈5尺,城壕宽3丈,深1丈5尺。墙基用巨型条石砌筑,石下筑石灰土(类似现在水泥),并依地势高低露出地面三五尺不等。墙体包以大号城砖,中间用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每隔一步有一垛口,在垛口中间有射箭口,每个垛口下方都有排水口。外城墙每隔60步修筑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故又称敌台,共设81个,现尚存1个(见图4)。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一座,南城门门楼东边建一亭式小楼名魁星楼,楼东侧有一小碑亭(保定解放后有碑无亭)。城周四面建4个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东西城门相对建在一条直线上,南城门偏西,北城门偏东,互不相对。 每座城门建有两个城楼,外边的一座叫箭楼,里边的一座叫城楼,在城楼与箭楼中间一块半圆型空地,叫瓮城。各城楼下均是拱型门洞,门洞宽约2丈,深约3丈5尺。正楼门洞正朝向,瓮城门洞朝向各异(西门向南,东门向北,南北门均向东)。在每个瓮城里面对正门均建有一座门神庙,东门是三元宫,西门是三圣祠,南门是关帝庙,北门是真武庙。各城门正楼内侧两边建有通往城楼的人行马道,马道长约百米,以利上下。四城门一侧下各建有水门,西水门在西门之南,从小闸引一亩泉河(鸡水)入城内莲花池,然后通过南大街暗沟,由南门东边的南水门归河;东水门在东门之北东岳庙前;北水门在北门之西,夏秋城内之积水皆由此出。整个城周虽似方型,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200余米,并略呈弧型,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1900年10月被八国联军烧毁前的古城原貌 清顺治九年(1652)知府胡延年重加修葺,雍正七年(1729)清苑知县徐德泰葺城垣,建宽两丈左右的四门马道,咸丰三年(1853),总督讷尔经额复修城池,同治十年(1871)总督李鸿章又进行了全面的整修。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侵占保定,烧毁城楼及角楼。1903年,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光绪谒西陵来保,将永宁寺(即南大寺)改建为行宫,将南城门正楼进行翻建,其他三城门楼及四门瓮城的箭楼均未修复。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的古城 民国时期,在城内西南隅驻有河北省第四监狱,为加强保卫,将南邻城墙坍塌的一段约200米重修,原城砖与现代砖接茬反差现在还清晰可见。小南门是1935年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万福麟部队驻保时为练兵出入方便新开。 1937年“七七事变”前,驻保守军为了加强防御,在南城墙墙体内(现遗址处仍存)修建了两个较大的水泥防空洞,同时对保定城墙又进行了一次维修。同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侵占后,于1942年在西南角靴城尖端开出小西门,但时间不长,又原样垒砌堵死。 古城墙尚存的墩台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古城墙及南城门正楼基本完整,东、西、北三城门正楼址各存留三间平房。从1950年拆除四门瓮城起,1952年至1954年陆续拆除东城、南城、北城城墙,1956年开始拆除西城城墙。现仅留下南城墙一段遗址,坐落在环城南路西段,现存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台,从动物园北侧城墙可见。这段遗存的古城墙虽短,但它记录了保定古城的历代沧桑,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城市防御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历史名城的象征。因此,于1984年6月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