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工人物周刊》第24期 ▏黄宏生:他是一个梦想家

 hhhhmmmmyyyymy 2017-08-28


校友名片


黄宏生, 1977年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任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公司助理工程师,后提升为电脑事业部部长、公司副总经理;1988年,黄宏生在香港注册成立创维遥控器厂,成为创维创始人、原创维集团兼创维控股董事局主席; 2003年,黄宏生成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1年至今,任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9年黄宏生校友作为杰出企业家代表参加建国50周年大庆

总有一天,我要创造出像索尼、松下一样的企业

1978年春天,木棉花红得格外奔放耀眼,华工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灰蓝黑绿”的人群中,黄宏生除了那双露着脚趾的解放鞋,并无特别之处。

大学时期的黄宏生


1972年,高中毕业的黄宏生来到黎母山区,成为了知青中的一员。从新鲜到失望,恶劣的生活环境、日复一日的劳作让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们日渐消极。幸运地是,这些并没有消磨掉黄宏生的斗志与对知识的渴求,“我没有迷失未来的方向,明晰的一点就是不能虚度光阴。那时真是做梦都想上大学,我每天写日记,看《十万个为什么》,复习中学课程,翻翻物理书,做做化学实验。”


“人生就是等待和希望”,在这一份坚守中,高考,终于被黄宏生等来了。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恢复高考的文件,当这一喜讯传到山区少年耳朵里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黄宏生对着充满杂音的电话反复确认着消息,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


对于1977级的学生们来说,这等来的学习机会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晚上11点后,学校的课室、宿舍一律熄灯。然而熄灯后,黄宏生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背着一捆电线,跑到路灯下“偷”电,挑灯夜战。就是这样一种如饥似渴的求学态度,让他们在短时间里,把原来失去的学习时间补了回来。

黄宏生(左一)与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功课


四年之后,黄宏生交出的毕业论文是《黑白电视机的设计》。临别校园之际,他告诉老师:我要创造一个中国的索尼。

宁做一个痛苦的人,也不做一头满足的猪

告别校园,黄宏生进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华南公司,短短三年,28岁的黄宏生成为了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常务副总经理,副厅级待遇。在他人眼里,黄宏生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但大学时的理想黄宏生从未忘记,他不满足于现有的安逸,他要开创属于自己的帝国。


“我宁愿选择螺旋式上升的人生曲线,也不选择平直的生活道路。”放弃一切,从零开始,黄宏生辞掉职位,只身来到香港,追寻他的“索尼梦”。


创业之初,筚路蓝缕,打击重重。

2000年黄宏生校友荣获香港青年工业家奖


黄宏生以代理电子产品出口进行最初的资本积累,原来生意场上的朋友瞬间成为竞争对手;加上不熟悉香港环境,贸易环节太多,货品难以出手,连连出现亏损。急切之中,黄宏生大病一场。第一次打击刚过,第二次打击接踵而至。1989年,黄宏生筹集资金在东莞办了第一个电子企业,生产彩电遥控器。与此同时,香港开始丽音广播试播。为先声夺人,他抓住机会与飞利浦合作开发解码丽音机。正当他全力投资该项目时,香港台因感到成本太高,突然停播丽音信号,顿时造成大量丽音产品的积压。操之过急的开发,使黄宏生又损失了500多万港币。他再次病倒,卧床不起,瘦到体重只有95斤。为背水一战,黄宏生签署了个人担保贷款,组织队伍开发彩电,却因为缺乏先进技术支持,产品明显滞后,300万的开发费用,再次付之东流。


然而,面对这一切,黄宏生没有退缩。


“对我而言,这正是孤海行舟一条船的关键时期,我不能走回头路。”在坚持中,黄宏生终于看到了机会。1991年,香港著名的彩电企业讯科集团因财政困难,决定出让,引来各路富商竞标,而迅科集团一批彩电专家却受到排斥。看重人才的黄宏生把目光瞄准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出让公司15%的股份将他们纳入旗下,使自己的企业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9个月后,创维推出了新型电视,并在德国展览期间获得了一笔2万台的大订单,创维依靠技术征服了欧洲市场,实现了绝处逢生。


2000年,中国彩电行业出现问题,创维自身也遭遇危机,黄宏生迎难而上,着手变革,提出了“再造创维”的口号。他将自己名下的部分股权分给职业经理人,下放管理权稳固人心。至此,创维从一个事无巨细都由老板裁夺的家族式企业,蜕变成一个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创新型技术公司,创维又一次得以涅槃重生。“以前我更多地想冲上山顶,争当第一,现在我希望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冲上山顶,哪怕是站在山脚下,也愿意真心地为努力冲顶的团队成员加油、鼓劲。”

人不寻求新的突破,便会泯然众人

历经人生的种种得失,黄宏生更为稳重豁达。沉寂十年之后,他以“南京金龙董事长”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我觉得工作就是快乐,特别是血液里还有一点冒险的基因。追求事业的新版图,是我冒险的一种方式。”这位“有工作才有快乐”的企业家,洞察到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做了大量的行业分析和调研后,选择了南京金龙作为自己二次创业的起点。短短四年,南京金龙便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一个不具备研发和销售能力的中巴生产线团队,转型为一个行业领先、充满竞争力的创新企业。然而面对成绩,黄宏生并不满足,因为他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商用车界特拉斯”,让南京金龙真的像龙一样腾飞。


黄宏生的另一个梦是教育梦。“人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最大的理想还是办教育。国内职业教育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想如果能建立自己的职业教育学校,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998年黄宏生校友回母校做报告


续梦教育,黄宏生从未忘记母校的发展。2009年,黄宏生夫妇向学校捐设了一个电视机博物馆。第二年,他们又向母校捐赠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1000万元用于设立“宏平长青基金”,资助华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年轻的时候想的是创业赚钱、出人头地,但现在心态发生了变化,想帮助别人成功,再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功。”

黄宏生、林卫平校友伉俪(中、右)捐赠3000万元回馈母校

黄宏生校友(右二)捐建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电视机工业博物馆


从上山下乡的知青到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从最年轻的常务副总经理到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商海沉浮,人生起落,一次次角色转变中,不变的是对于梦想的执着与坚定。得失种种,在旁人看来波澜起伏的人生,于黄宏生自己,不过是追逐梦想的过程。


他是一个梦想家,或许,他更愿意说,只是一个梦想家。


黄宏生(中间站立者)与同学们在一起

2012年黄宏生校友(左一)返校重温食堂风味


本文根据《心筑宏梦 躬行生辉——记创维创始人黄宏生校友》等文章改编。


编者按


南粤学府,人杰地灵,华园六秩,英才辈出。自1952年建校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已培养各类学生30万余人。他们中有的成为知名学府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府机构的领导者。时代大浪淘沙,他们于改革发展的洪流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在光环的背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工人。

自2014年4月起,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将每两周推出一期《华工人物周刊》,记录时代风云中,华工人的成长与命运、得失与悲欢,讲述这些业界精英青春洋溢的华园往事和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关注他们成就背后的艰苦奋斗和默默付出,呈现一位位真实而鲜活的华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