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怀念以前上海饮食店里的阳春面,标准面粉小宽面,梳理在肉汤,猪油,葱花交融的白汤中,汤清面香,回味无穷。现在还能找得到以前的味道吗?于是,我在魔都开始寻找。从前重庆南路淮海中路口有轨电车转弯处的'沧浪亭',镇店之宝'葱油面',本人几十年前在不远处的中学里念书时经常和同学去那解馋。现在的'沧浪亭'老重庆中路这家应该属真传嫡系吧,葱油面变成葱油开洋面和葱油肉丝面,这葱油熬得似焦亦绿,似脆非脆,葱香扑鼻,加上开洋的咸鲜或肉丝的浸润,汤味更醇。沧浪亭里功夫面—'三虾面',虾籽,虾脑,虾仁,50元一碗,鲜得来眉毛也要掉下来了。不远的'味香斋',下午二点多还座无虚席,桌狭位窄,以之于只能挺胸收肘地吃面,享受度大减。原来远近而来的人群和我一样怀旧这里的标配'麻酱拌面'和'咖喱小牛汤',据说是得过中商部之奖。老早点看到思南路上小面店门口,阿娘经常在拆黄鱼肉,后来生意好到座位排到马路对面。现在据说孙子在发扬光大,这里的黄鱼面,黄鱼肉应该是没上过浆,鱼片上味后烧成卷状,放在红汤面上,相得益彰,红汤衬白玉,视觉效果还可以。进贤路上的心乐面馆,看这碗面就知道这店家是在用心做面,猪肝搭配绿叶菜,连胡椒粉也帮你撒好了。山东路上的德兴馆居然能上米其林指南,问题是特色焖蹄单点不可,一定要焖蹄加爆鱼,焖蹄加虾仁.......、我点了焖蹄加素交,面上一块薄薄的肉,加硬梆梆的包菜,胡萝卜,杂菜串味,这面还好吃吗?为什么要搞搭配销售!老字号不传承特色,只注重利益,还下得出好面吗?德兴馆贴对角的'沈家门蓝嫂海鲜面',人气美食节目推荐过的黄鱼煨面,是用老早底大汤黄鱼烧法,即鱼煎后放咸菜烧出白汤放入面条,两条鱼连头连尾在面里,总会感觉有点腥味。还有这家挂着百年老店的招牌的'春园',点了碗蟹粉虾仁面,勾了芡的面浇头像一滩浆糊似的盖在汤面上,倒胃口,没什么特色,徒有虚名,面照就免了。倒是万体馆的'鸿瑞兴'里的焖肉面,大汤细面上浮一块凝脂似的'白玉',有点近似阳春面了,美哉!找呀找呀找,为找一碗记忆中的好面。看到宜山路上的挂着'百年传承....'的面店,进去瞧瞧。淮海路上的香港广场里的'南京大排档'里也有阳春面8元一碗,不过碗太小。碗小自然阳春面只能算尝尝味道,面汤酱油味太重,应该属于苏锡帮红汤面这一种。正宗老上海的阳春面应该汤清透明如琥珀,无任何杂质,喷香扑鼻,咸淡适中,鲜美无比。吴兴路上'一面春风',也算排的上名的网红面店,看跑堂像文艺青年,店内标明'.....精选天然优质食材,不添加任何化学调味剂....,吃碗面不便宜,大概是使用绿色食材的缘故。来碗'素三鲜面'35元,再来块'玫瑰酱方'25元,酱汁肉我最爱,据说采用黑毛猪肉,肉酥汁浓,入口即化,满嘴幸福感,现在要吃碗好面的花费赶上下馆子了。正巧电视里'人气美食'节目播出,'找到上海正宗的阳春面了!'赶紧'共享单车'一路飞过去,门口已经聚集不少闻讯赶来怀旧的吃客。 此家阳春面有细面和小宽面二种选择,听老板说面是自制的,制面机器是老古董,是他觅宝觅来的....,飘着麦香的细面梳妆在猪油香的大汤里,葱花点缀,赏心悦目,嗯!是有点以前阳春面的味道。 记忆中以前的阳春面好象是白汤多吧?点心店里炉灶上一排海碗里,分别放入盐,味精,猪油,葱花,看老师傅先大勺挨个放汤,然后长筷在大锅里挥舞,游龙似的面条翻腾上浮,一下被收拢,在笊篱里面条打个折漂亮地放进白汤里。店堂里一行字'活水,重香头,过桥',唯独'活水'意思不太懂,跑堂解释下面的锅,水笼头一直往锅内添加新水去除碱水称为'活水'。吃面的行话我也晓得一点,比如'宽汤(汤水多点)、反之'紧汤'、'干挑'(热拌)、'重挑'(重面多轻浇头)、'重青'(相当于重香头).....、没办法,老克勒吃面就是这么讲究,面上来,焖肉先翻到面下捂捂热,然后啜口鲜汤,再吃二口面,基本要求就是汤要清,面要细,软硬适中,所以我对烧的浓油赤酱,大蒜辣椒乱放的一些据说是网红面店,什么叫'香阁丽面馆'呀,'大眼面店'等等基本不光顾,又不是自然灾害时肚皮里缺油水年代,现在健康生活要求是控油控盐,吃得清淡点为好。实际上像我这样的'面痴'不少,朋友Z君,祖籍苏州,为了一碗小时候的味道,经常一大清早坐绿皮火车去苏州,赶上吃一碗头汤面,听他说第一锅水下出来的头汤面,汤色最清,味道最鲜,面条韧筋适中,下面多了水变浑,碱水味道就出来了,我想Z君吃面如此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实际上是超出追求味道的范畴,是一种乡情,一种怀旧的体现。年初一要吃素,走进城隍庙里号称上海素斋第一家--春风松月楼里来碗'罗汉面',面是专制的小宽面,浇头少则有七,八个'罗汉'一自制面筋,香菇,玉兰片,豆干,白果,素腰花...等各显神通,面汤是麻油香菇味浓郁。上海滩上一圈面店吃下来,朋友们问我找到以前的味道了吗?我说没有,应为这种'味道'就是年代,过去的一切随时光流失,只能在心里留下深深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