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1904—1997),原名董揆,山西省洪洞县人。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1926年毕业于北京东方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北京市荣宝斋顾问等职。书画幼受庭训,学花卉、山水,喜写墨竹及黄山胜景。 笔者曾有机会多次欣赏董寿平的竹画作品并进行研究;近日又见友人藏董寿平写竹一幅,赞叹不已。该作品和董氏其他的竹画作品一样,清雅幽静,枝干疏散,断叶孤飞,意境超然。 董寿平对于画竹深有感悟。他说:“我画竹的过程,就是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也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画竹而竹化人。人与竹俱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才能画好竹。画竹完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宣泄,笔下之竹是似竹非竹、非竹似竹的理想中的竹子。”(《董寿平画语录》)由此看来,董寿平已将身心与竹融为一体,所画之竹、所想之竹皆属情感的宣泄。他将笔下之竹赋予了新的生命,进而神化,使之灵动。 写意墨竹图 董寿平是绘画名家,但对于他画的竹子,世人褒贬有别。有人说他的竹子别出心裁,给出了“寿平竹”的极高评价。也有人说他的竹子略显呆板。启功先生说:“董先生画墨竹,风枝雨叶,潇洒自然,在画竹的历史中,一时找不出他是学哪家哪派,从文与可、赵子昂往下数到夏仲昭、郑板桥,都对不上口径。但他绝不是凭空臆造。我常在他的墨竹作品前,远看、近看,总觉得枝枝叶叶是书法的点画,而整体又是一片活生生的竹林。再看他提笔画竹时,从粗干大叶到细小的疏枝,总是那一管秃笔,这使我更比只看画面效果时倍加佩服!”(《荣宝斋画谱》125卷序言)启功先生所言,说明董寿平画竹是用秃笔,笔墨另有一番风味。古往今来,凡作竹者,各有诀窍。有的把竹画得筋骨挺拔、血肉丰满,有的把竹画得豪气万千、神采飞扬。总之,他们在画竹技巧方面各有绝招。董寿平画竹,用笔、用墨都有独到之处。 董寿平的竹画结构精简,布局清洁。其笔下无风竹、雨竹、晴竹、雪竹之分,无竹笋、竹根、竹梢之别,亦无幼竹、成竹之差。但其用墨有明显的浓淡、干湿变化,竹子颇有神采。现分别就竹干、竹节、竹枝、竹叶,从用笔、用墨、用力等具体方法剖析董寿平画竹的特点。 董寿平先根据画面的尺幅画竹干两三株,高低不等、粗细有别,无根无梢,只画中间部位。一节一节的竹干笔意贯穿,渐长渐短,时有变换。他画竹干一般用悬腕,画前先调整好笔锋,待胸有成竹时一笔下去,不作丝毫停顿。这是因为,稍有滞留墨则不匀,竹干便会呆板。董寿平画竹干多用臂力,且为侧锋用笔。竹干苍劲、坚毅、挺拔,并有阴阳之别。从董寿平画竹作品看,其用墨浓淡相宜,往往是一株用淡墨一株用浓墨,竹子间界限清晰。 墨竹图 竹节的形态有多种画法,例如“蜻蜓眼”“鸟看腹”“银钩”形、“乙”字形等。竹节虽小,意义却大。它既是上、下两节竹干的连接点,又是它们的界定线,在画竹干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董寿平画竹节多是“乙”字形,常用中锋,笔端入纸,落点准确,出纸巧妙,恰到好处。因竹节所占位置较小,所以画时要用巧力。所谓巧力,就是要在画竹节时笔端轻盈敏捷,快而潇洒。与画竹干不同,画竹节一律须用浓墨,这样才能使所画竹子上下两节之间界限清楚,富于神气。 枝者,干之所生,叶之所附,是干与叶的连接纽带。画竹枝可由内向外画,称为“迸跳”;亦可由外向内画,称为“垛叠”。董寿平画竹枝,一般每株竹干上仅画二三枝。画时由内向外,形如鱼骨、鹊爪,柔中有刚,体现出柔韧之美。他常以中锋用笔,下笔圆劲,生动连绵,行笔急速。画老枝,只有向上之意,并无挺拔之态。有人认为董寿平画竹枝不够灵活,这是因为画家追求疏散的艺术效果所致。董寿平画竹枝,尺寸较短,粗细视具体情况而定。粗枝用腕力,直挺向上;细枝用指力,小巧柔嫩。其画竹枝多用浓墨,这样画出的竹枝显得俊秀有力。有时他也用淡墨画竹枝,其浓淡程度与竹干相似。因浓淡统一,画面更显协调有趣。 董寿平画竹叶凌空稀疏,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安排。其所画竹叶姿态势生,又多断叶,偃仰正欹,变幻莫测。从用笔看,画家多用侧锋。竹叶上部呈椭圆形,肥而不俗、瘦而不枯;接近叶尾处急提收笔,有断叶笔意。如此画出的竹叶富有刚性。而用侧锋、偏锋画在竹枝顶部或枝梢处的孤叶,则更显俏丽多姿。画竹叶一般用指力。因为手指动作灵活,所以画出的竹叶会有飘逸感和灵动感。观董寿平所画竹叶,形之若舞,似有柔情;虽多孤叶,但往往能情景交融,使人欢乐。画竹叶用墨要多变,能真正做到焦而不枯、浓而不板、淡而不薄、叶片明亮而有节奏是非常不容易的。董寿平笔下的竹叶用墨到位,浓淡、干湿有别,阴阳、反正不同,光泽明亮。叶子虽然稀少,但层次分明,表现出画家高超的画竹技艺。 画图留与人看 笔墨是绘画的灵魂。曾景初在《董寿平先生的艺术观》一文中指出,董寿平对于气韵、笔墨极为重视,认为气韵、笔墨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他对气韵没作具体解释,但对笔墨进行了详细述说。他认为,作画不论某一小的枝节,还是某一勾、点、染,都必须显出笔力来,绝不能潦草涂抹。他作竹作梅,对一片竹叶、一个竹节、一瓣梅花、一枝梅梢,都要笔笔送到,力透纸背。董寿平画竹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一般而言,整幅作品他只画竹干二三株,不过五六节,上无头、下无尾,出杈三四枝,有叶或一、或三、或五片,疏疏密密,孤叶单飞。从董寿平墨竹作品的造型结构上看,密而不足,疏而有余,清淡幽静,雅俗共赏;但墨较单薄,是其美中不足。 董寿平画竹的多数作品写叶刚劲,叶片若书。他曾说:“没有书法的基础、功力,不能将书法化入画中,则画的内涵就单薄无力。”由此可见,董寿平的竹是写出来的。这不仅突出了他的用笔、用墨技巧,更表现出他过硬的书法功力。笔者认为,此乃董寿平画竹风骨挺拔之源。 来源:《中国书画报》 |
|